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714 |
考试科目名称:古代汉语 |
一、考试要求 |
|
充分理解与熟练掌握通论知识内容与体系,能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内容与体系准确分析各类文献语言材料,解释各种文献语言现象;具备较为扎实的文献功底和较强的文献阅读能力。 |
|
二、 考试内容 |
|
第一部分:文献阅读 将通过对文献的句读,翻译,解释重点字、词、句等进行综合考察,其难度不会超过教材中的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或者《史记》列传的难度。文中教材(包括文选与常用词)出现过的词语将不会注释。
第二部分:通论 一、工具书查检 (一)工具书及其分类 (二)汉语字典辞书的主要编排方式 (三)字典辞书的注音方式 (四)字典辞书简介 1.《说文解字》 2.《康熙字典》 3.《经籍纂诂》 4.《辞源》 5.《辞海》 6.《经传释词》 7.《词诠》 8.《诗词曲语辞汇释》 二、汉字学通论 (一)汉字的内涵 (二)汉字的形体 1.甲骨文 2.金文 3.大篆 4.古文 5.小篆 6.隶书 7.楷书 (二)汉字的结构 1.汉字的构造与“六书”理论 (1)“六书”名称的由来 (2)“六书”的具体所指 (3)四体二用 (4)“六书”理论与汉字结构辨析 2.汉字结构与本义的探求 (1)汉字的本义 (2)汉字本义的探求方法 (三)汉字的职能 1.通假 2.假借 3.分化字 4.异体字 5.古今字 6.繁简字 三、词汇学通论 (一)古代汉语词汇概况 1.单音词 2.复音词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三)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 1.词义范围的变化 (1)词义的扩大 (2)词义的缩小 (3) 词义的转移 2.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1)词义褒贬的变化 (2)词义轻重的变化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词的本义 (1)定义 (2)词的本义的探求方法 2.词的引申义 (1)词义引申的方式 (2)词义引申的规律 四、语法学通论 (一)词类活用 1.词类活用的定义 2.词类活用的类型 (1)名词活用作动词 (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3)使动用法 (4)意动用法 (5)名词作状语 (6)动词作状语 3.活用与兼类的区别 4.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二)古汉语的双宾语句 (三)古汉语的宾语前置句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的前置句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的前置句 3.由“是”与“之”复指宾语的前置句 4.没有任何标志的前置句 (四)动量成分的位置 (五)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判断句的特点 2.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3.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4.语气词“也”的特点 (六)叙述句,矣字,焉字 (七)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式 1.介词“于(於、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3.助动词“见”表示被动 4.“为……所……”式 5.“被”字式 (八)语气词“矣”的用法 (九)语气词“焉”的用法 (十)否定句,否定词 1.否定句代词做宾语前置 2.“不”“弗”的用法 3.“毋”“勿”的用法 4.“未”的用法 5.“否”的用法 6.“非”的用法 7.“无”的用法 8.“莫”的用法 (十一)疑问句,疑问词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疑问代词“谁”“孰”“何”的用法 3.疑问代词“安”“恶”“焉”“胡”“奚”“曷”的用法 4.疑问语气词“乎”“诸”的用法 5.疑问语气词“与”(欤)“邪”(耶)的用法 6.语气词“哉”的用法 7.几种表示反问的说法 (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1.人称代词“尔”“汝”“若”“而”“乃”“其”“之”的用法 2.指示代词“是”“兹”“尔”“若”“然”“焉”“诸”“或”的用法 3.“者”的用法 4.“所”的用法 5.“者”和“所”的区别 (十三)连词,介词 1.介词“于”(於)“以”“为”“与”的用法 2.连词“与”“而”“以”“则”“且”的用法 3.“然而”“然则”“虽然”的用法 (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1.语气词“夫”“其”“唯”的用法 2.词头“有”“其”“言”“于”“薄”的用法 3.词尾“然”“乎”“焉”“如”“尔”的用法 五、音韵学通论 (一)《诗经》的用韵母 1.《诗经》的韵例 2.《诗经》的韵部 (二)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1.什么是双声 2.什么是叠韵 3.三十六字母 4.什么是古音通假 5.假借字的两种情况 6.常用假借字的辨析 六、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释的主要体式 1.传注类 2.章句类 3.集解类 4.义疏类 5.音义类 6.征引类 (二)古书注解的基本内容及用语 1.注释的内容 (1)解释词义 (2)疏通文意(3)讲解语法(4)注明音读(5)校勘文字 (6)说明修辞(7)分析句读(8)诠释典故(9)考证明制(10)阐发哲理 2.古注的术语 七、詩律與詞律 简要介绍五七言古诗特点以及词律,重点在于近体诗格律,其重点和难点皆在于平仄 求学习本节之后,A.对“粘对”、“拗救”、“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等要领 有一个基本的了解;B.能分析近体诗的平仄。 近体诗的格律要求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句数、字数有定:律诗八句(排律多于八句),绝句四句。每句或五字或七字。每句五字者称五律(五绝),每句七字者称七律(七绝)。 (二)押韵要求严格 1.双数句押韵,单数句不押韵;第一句押不押韵皆可。五律以首句不押韵为常见,七律以首句押韵为常见。 2.必须押平声韵。 3.押韵必须以韵书为依据。 (三)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四)要讲究平仄 1.律诗必须由律句构成,五言律句的平仄格式是:A.仄仄平平仄,B.仄仄仄平平,C.平平仄仄平,D.平平平仄仄。 七言律句的平仄格式是:A.平平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仄平平,C.仄仄平平仄仄平,D.仄仄平平平仄仄。 所有律诗均是由上述律句排列组合而成。 2.律句的排列要遵守粘对规则。 3.“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每句的二、四、六字在节奏点上,位置重要,因此平仄必须分明,即符合律句的规定。每句的一、三、五字不在节奏点上,位置相对次要,因此其平仄一般可以不论。但“一三五不论”是有条件的,其条件是: A.不能犯孤平:即在“平平仄仄平”的律句中,第一字的平仄不能不论。如第一字用了仄声;那么,除了句尾之外,就只剩下一个平声,这就是犯孤平。犯扳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必须避免。 B.不能出现三平调:即在“仄仄仄平平”的律句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如第三字用了平声,全句成为“仄仄平平平”,最后三字全为平声,这就叫三平调。三平调是古体诗所常用的,近体诗也应避免。 因此,真正“一三五”不论的,乃是“仄仄平平仄”和“平平平仄仄”两种律句。 七言律诗由此类推。 4.所谓拗救: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句叫做“拗”。拗有时是难以避免的。出现了拗,就要救。所谓救。就是该平的地方用了仄,在适当的地方,该仄的地方用平,以为补救。反之亦然。拗而能救,即不为病,具体地讲,常见的拗救有以下三种: A.孤平拗救:对“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拗,必须救,救了之后,就不算犯孤平。救的方法是本句自救,即五言第一字如该平而仄,后边第三字就必须该仄而平,以为补偿。即: 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平 B.“平平平仄仄”句型的拗救:拗救之后的格式为“平平仄平仄”。即: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平仄 C.“仄仄平平仄”句型的拗救:救的方法是对句相救。如“仄仄平平仄”的第三字该平而仄,则于对句“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救之,该仄而平。即 (正常格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拗救格式)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
|
三、题型结构 |
|
1.解释术语题(共 5 题,每题 4 分,共 20 分) 2.分析题(共 10 题,每题 5 分,共 50 分) 3.简述题(共 5 题,每题6分,共 30 分) 4.文献阅读题(共 2 题,每题 25 分,共50 分)
|
|
四、参考书目 |
|
1.《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校订重排本,1999年。 2.《古代汉语》,王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