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10号风尘仆仆地赶到北京复试,到3.30看到拟录取名单,其间的失落沮丧、等待的焦灼和之后的喜悦是只有过来人才能体会到的。好事多磨,这句话是真的。
院校情况:中国人民大学每年招生名额控制在20人左右,其中推免10人,统招大约10人。要说明的是,人大的复试淘汰率较高(至少是1:2),但整个过程下来我的感受是对于统考进复试的同学,人大是很公平的,没有感受到院校歧视。
个人情况:英语师范专业,没有翻译基础,但是中文和英文功底不错(高考英语140+,专四84,六级550+),听力和口语较好。
初试成绩:356(人大2018年的复试线355。压线进复试)
复试成绩:297(复试总分350。笔译排名第4)
最后以总成绩第6,被顺利录取(今年笔译招8人,口译2人,20人进复试)
备考时间:9月底-12月底 大约3个月(因为之前申请保研没有成功,实习和选学校又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我的初试准备地比较仓促,希望大家尽早着手复习。)
备考经验:初试
政治:政治不需要太早,10月开始复习就可以。因为讲政治的帖子比较多,这门科目的复习,大家可以按照自身情况进行。我的复习大致是:
9月底-10月:刷《1000题》的选择部分,根据错题复习知识点。因为之前是文科生,政治的大部分内容并不陌生。
10月-11月:过了一遍《风中劲草》的红皮书和蒋中挺的《考研政治冲刺考点必背》,这两本书让我对知识点的复习有了更细致的把握,很多琐碎的、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这两本书基本都涵盖了。
12月:开始做《肖八》,《肖四》。今年考的政治,感觉肖四、肖八还是压中了许多题。所以,肖八和肖四的每一套题都要认真做,要尝试着自己总结问法和答案的相似之处。每一道大题最好都能背过,不需要一句不差,先有一个大的框架,记住每一个要点,考前10天多花一些时间背记。
基础英语:英语的复习不是考前狂刷题就可以拿到高分的,它需要你平时持续不断地练习,所以这门课还是看你的基本功。
题型:单选(10个)、阅读(3篇)、summary、写作(2篇),题型与去年不同。
单词还是必须要背的,而且最好早点开始,每天抽出1小时来背GRE的单词,注意词组的搭配和熟词辟意。
阅读部分,首先要感知一下自己的水平,确定练习的篇幅数目和难度。如果你的英语阅读水平一般,速度也不快,可以先从大学六级的真题练起,再过渡到考研英语一的真题。我是先将近10年的英语一真题都刷一遍,之后开始练习《星火专八阅读》,每天保持2-3篇的阅读量,直到考试前一天。
考场上,我感觉三篇阅读的难度略微高于英语一的难度,没有专八难。
Summary的新题型我没有复习到。是一篇400-500词左右的英文,让你缩略到100词以内,讲的是motivation的发展,里面涉及到了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写作有两篇,小作文:对你人生影响深远的一件事(150 words);
大作文:描述在AI时代的翻译人员 (至少300 words)
写作的复习,可以背诵专八的范文,尤其是好的句型,好的观点;多看一些不同话题的文章,做到有话可说。写作的练习可以直接将以前考过的题目拿来练手,也可以先自己写专八的作文,之后与范文对照修改。
翻译基础
题型:词条翻译(30分)+篇章翻译(60分+60分)
人大的词条,个人感觉不是很好准备。除了常规的balance sheet此类,还会涉及成语、习语、俗语的词条,比如:鼻青脸肿,敝帚自珍。这部分我用了翻硕英语小黄书,人民日报的红宝书,以及平时搜集的一些成语、习语的翻译。因为当时自己也没有头绪,所以没有重点复习词条。
篇章翻译,篇幅很长,时间很紧;内容偏人文社科材料;会有作者人名的翻译,如果平时读书多,会比较有优势。
英译中:关于纳博科夫(《洛丽塔》的作者)的日记
中译英:关于教育
准备时,可以先从讲翻译的书籍看起,有一点翻译技巧的积累。这期间,我看了《高级英汉翻译与实践》(叶子南.著),《十二天突破英汉翻译》(武峰.著),《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庄绎传.著)。因为每所院校的翻译题材不同,要针对自己院校往年的翻译题材多加练习,但其他题材也要练习。比如人大偏人文题材,但经济、政治、科技、新闻报道这样的文体也要翻。翻译时,一定要落到笔头,自己先翻译,再和参考译文对照,不要只用眼睛看;以段为单位或以篇为单位都可以,但最好一气呵成,不要翻不下去了就想着看参考译文,一定要给出自己的翻译。每天保证中译英和英译中练习量。这个阶段,我用的是翻译硕士黄皮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涉及各个院校的真题。我基本将两大本书从头到尾翻译了一遍,翻译的过程中,自己整理了需要注意的地方和翻译技巧。后期又重新温习了一遍。
百科知识
这门科是我比较乐意准备的一门,因为可以顺便学习到许多知识,算是复习过程中比较轻松的一门,而且不需要背诵。
题型:选择(25题)+应用文+大作文
选择偏向文学、人文地理、成语…文学的知识会很难准备到,比如尼采的《如是说》中的“查拉图斯特拉”属于哪个教派?
百科的复习,我用的翻译硕士黄皮书。黄皮书的答案册比习题册更加有用,如果没有时间做题,可以直接看答案。每一个选项都会有扩展知识,这些知识点要反复看。
应用文11月中下旬准备也不晚。我的做法是,先看后练。即看一篇学术邀请函,再自己写一篇,其他题材类似。
大作文,今年写的是关于中国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英语,你怎么看?按照高考作文来准备即可,考前写2-3篇练练手。
初试的准备期是很重要的,因为你要让自己取得一个尽量高的分数,它能够保护你在复试的时候不被刷掉,或者仅仅是为自己争取到复试的机会,然后逆袭。我虽然只复习了3个月,但每一天的学习时间都保持在10小时左右,没有一天懈怠过,而且精力比较集中。如果你能找到一个研友,你们可以结伴同行也是很好的,我很感激,自己有这样一个研友。
复习期间也会出现动摇、质疑自己的时候,比如阅读怎么做正确率也不高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很弱;比如班里同学都去签工作,也会想其实能工作挣钱也不错;比如知道只招10个人的时候,感觉看不到什么希望;甚至都没有和爸妈说最后考研的志愿填了中国人民大学。这时,你会感到一种孤独,你只有你自己。
所以你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状态,包括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不要耗时间和身体,学习时间长,效果不见得好,累了就去休息;心情不好了就去看点让自己平静的书。复习到后期,我整个人的状态是非常好的。
复试
人大的初试和复试比重是各占50%,而且淘汰率很高,所以是很艰巨的一战。
今年是2月3号公布了初试成绩,3月5号公布了复试线,3月9号报道, 10号开始复试 。所以看到这个时间,大家应该可以明白,从2.3-3.5就是你复试准备的时间。
笔试:翻译+基英,3小时,两张试卷,时间很紧张
英译中:男女同劳不同酬;
中译英:关于儒学(比较难,很多词都翻不出);
作文(至少500 words):如何在MTI教育中平衡文、理科;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最后一问是写一篇100词的小作文
复试的笔试部分,主要是翻译和写作,初试之后趁热打铁,还是要继续练习,强度上,可以有所减弱。
面试:听力口语面试+专业面试(两个教室分开进行)
听力口语面试:是两位和蔼可亲的老师。进去之后,老师会先让你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根据抽取的题号听一段3分钟左右的VOA音频,我抽到的是关于茶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可以做笔记,听完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前两个问题都可以在听力中获取答案,最后一题是需要自己概况总结。
专业面试:有五个老师,中间的三个老师负责提问,两边老师负责记录。我当时进去之后,把准备好的简历递给各位老师,随后开始视译。视译,是一段英译中(关于男女同劳不同酬,和上午笔试的翻译有些类似),一段中译英(偏专八翻译的风格,会有很多形容词,不容易翻)。之后是free talk环节,老师会提问和翻译相关的问题,我被问到“翻译过什么著作?”“你认为自己有哪些适合翻译的品质?”以及“如果被录取,你有什么打算?”视译+free talk的时间大概10min。
我个人在准备复试的时候,报了策马的线上复试辅导。事实证明,这个复试班对我的帮助很大,Q&A的问题基本都有准备到。一方面可以有一个和老师互动,即兴回答Q&A和视译的机会,另一方面又可以得到老师认真修改的书面总结和纠正的录音。
从初试成绩公布到复试还有挺久,又恰逢春节,所以懈怠是正常的……视译的练习也无法速成,每天可以练几段《英语文摘》。面试是复试关键的部分,这个环节也很看个人心理素养和能力。要尽力将自己的优势展现出来,要多鼓励自己。我当时视译结束的时候,心里已经凉成一片,译得磕磕绊绊,很多词也没有译出来,感觉对面的老师对我的翻译都很无语。但也还要继续回答free talk,我尽力地调整自己的面部表情,因为面试还没有结束。free talk的问题,因为之前准备过,所以虽然前面影响了我的心情,但我还是流畅地回答完了这三个问题。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复试结束的时候已经是下午6点多了,北京的天都黑了。我从明德楼里出来,站在北京的大风里,看着明德楼,觉得自己还是让她失望了。
写在最后
到现在,身边的同学已经陆续收到了考研的结果,有人欣喜、有人遗憾;但回顾这一年的日子,不管结果怎样,你都已经不一样了。你为自己选择了一座心心念念的城市或是一所向往已久的学校,你的努力为自己大学最后的一段日子赋予了意义。我想起每一天早出晚归在图书馆背书的自己,为了写这篇文翻出那些早已被扔到箱子里翻了许多遍的书,想起那些努力和无助的日子,想着想着就有了流泪的冲动。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走得远了,时间会让你看清楚经历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