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介绍
本系前身可溯至1899年秋京师大学堂设立的史学堂,是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史学教育科系。1900年夏京师大学堂遭八国联军毁坏。1902年末,中国政府在恢复京师大学堂的章程中,规划设立史学目,1903年改设中国史学门和万国史学门。次年夏,京师大学堂开始进行预备科和师范馆的史学教育。1910年3月,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相当于四年制本科)的中国史学门开始招生。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1912年5月改为国立北京大学。新文化运动中,北京大学的史学教育多方吸取近代世界新的科学理论、方法和知识,力求使学生获得广博的基础知识,打下厚实的学术功底,练就精深的专业能力。五四运动后,1919年8月,校评议会依新制将中国史学门改称史学系。
1937年7月,北京大学史学系的建设被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所打断。部分师生随校内迁,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的相关科系合组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社会学系。抗战胜利后,北大史学系1946年随校北上复原。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北京大学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时,由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和燕京大学历史系一部分骨干教师的汇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师资阵容进一步壮大,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益发突出。随着形势的发展,考古专业1983年从本系分出,独立成系。
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本系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具有历史目光和渊博知识的人才,在各条战线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从本系毕业的学生中,成长出一批批著名学者、革命者、爱国志士和社会贤达。在本系的教师行列里,涌现过李大钊、朱希祖、马叙伦、马衡、陈寅恪、陈翰笙、傅斯年、李济、董作宾、孟森、钱穆、陈垣、陈受颐、顾颉刚、冯家升、张星烺、刘崇鋐、毛子水、姚从吾、郑天挺、翦伯赞、张政烺、向达、邓广铭、周一良、齐思和、杨人楩、邵循正、苏秉琦等杰出的史学家。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严谨扎实的治学态度,承前启后,代代相传。
招生目录
参考20招生
学习方式
全日制
研究方向
01.先秦史
02.秦汉史
03.魏晋南北朝史
04.隋唐史
05.宋辽金史
06.元史
07.明史
08.清史
09.中国历史地理
10.历史文献学
11.敦煌吐鲁番文书
12.中国少数民族史
13.古代中外关系史
14.古代中西交通史
15.中国古代社会史
16.经济史
17.全球史
18.中国近代史
19.中华民国史
20.中国现代史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2.近现代中外关系史
23.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
24.中国近现代社会史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53法语或254德语
③667历史学基础(中国史)
参考书目
北师大版历史学基础课系列教材《中国古代史》
朱绍侯编《中国古代史》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李侃、李时岳《中国近代史》
北师大版历史学基础课系列教材《中国近代史》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标准五件套
另有张帆老师的《中国古代简史》,很值得一看。
有需要对应考研辅导的可以咨询佳明老师17521635669
复试线
20年:总分380政治英语55/专业课180
19年:总分350政治英语55/专业课180
18年:总分365政治英语50/专业课180
录取名单
2020录取:

2020录取(上图)与2020复试(下图)对比

计划招收统考7人
进入复试14人(最低分数为388)
最终录取7人(最低分数为402)
2019录取:

2019录取(上图)与2019复试(下图)对比

13人进入复试(最低分数为382)
6人最终录取(最低分数为384)
2020真题
1.翻译(60分)
第一段是讲刘氏六艺略和班氏艺文志的发展的,具体记不清了
第二段是梁任公少年中国说的一段
2.名词解释(12选9,10分1个)
清华简《系年》、乞活、昭武九姓、内藤湖南、猛安谋克、粮长制、奕譞、癸卯学制、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青年党、四清运动,督军团
3.论述题(4选3,50分1个)
1秦汉三公九卿制与隋唐三省六部制的主要差异及二者间的发展脉络
2铜钱流通不足,宋元试图如何解决货币短缺,为啥失败了。明清如何解决货币短缺了,对明代赋役制度有何影响
3戊戌后康梁关系述评
4民国前期(1912-1928)中日关系述评
2019真题
古代汉语翻译出自文史通义言公篇
名词解释(十选八):
1.向戌弭兵
2.六条问事
3.刘知几
4.公田法
5.复社
6.赫德
7.东南互保
8.小资产阶级
9.抢救运动
10.资产阶级工商业改造
论述(四选三):
1.简述汉到宋经济生产领域人身依附关系变化及原因
2.史学家孟森说:“自有史以来,以元代为最无制度,马上得之,马上治之,……于长治久安之法度,了无措意之处。”对比元代与清代,进行评述。
3.科举废停对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4.评述国民革命运动
考研经验
笔者自认尚有很多不足之处,因此实在不敢谈什么方法经验,姑且写这一篇经历回顾,希望能给以后想要报考的学弟学妹们,带来一些微末帮助。
首先,笔者私认为,考研最重要的就是志向,尤其是对跨考生而言。在决定考研时,一定要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考研,为什么选择跨考这个专业;是一口气考研考下来,还是一战不成功就边工作边准备考研;跨考风险很大,万一失败了,自己该怎么办,能不能承受得住后果。私以为,考研过程中,看书、刷题很重要,但一个坚定的目标和稳定的心态更重要,它能让你在考研的这一年里尽可能平稳地对待各种不顺,不至于因为一点点挫折而情绪崩溃。感觉这也算是一个变相的历练吧,学会让自己的心境尽可能沉稳下来,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上,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历史对我的吸引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我常常想,若是以后能以此为业,那简直是我毕生之幸。现在想来,大概也是出于这种想法吧,所以备考阶段,心态总体上还是平静而稳定的。虽然也有在刷题时因为自己的出错而懊恼,或者在夜里因为那遥远到看不清终点的前路而焦虑,但想想自己现在没看完的专著史料,考上了以后还是要继续看的,而且以后读书的日子还长着,自己不过是在没考上之前多读两年书而已,而且还是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心里那点不安也就慢慢平复了。既是把它看作了一生之业,那么在这之前,为它潜心做两年准备,又算得上什么呢。坚定自己的目标,明白自己所谓何求,剩下的,就是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去努力。
再者,笔者根据自己的备考经历,试试给未来的学弟学妹们推荐一些书籍或者资料,不一定很全面,毕竟笔者自己还有很多欠缺和不足,也实在谈不上方法,学弟学妹们姑且一听,若觉得有几分助益便试一试,没有的话也还望学弟学妹们不要见怪。笔者仅就专业课而言,政治英语实在不是笔者所长,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也很多,笔者就不叙述了。
1.因为笔者属于跨考生基础不是很好,在之前考北大的同学推荐我在新祥旭报了专业课的辅导。这是笔者学习专业课最直接啊办法,通过听老师们的讲课,笔者觉得收获很大。跨考的学弟学妹们可以咨询下,本科就是历史专业的学弟学妹们根据需求,有足够的自信你也可以自己学。这个因人而异!大家平时也可以看看课程视频学弟学妹们可以在B站上搜索,有阎步克老师的中国古代史上,邓小南老师和张帆老师的中国古代史下。慕课上另有叶炜老师的中国古代通史,有时间的话也可以看一看。
2.历史专业的教材:标准五件套,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下,李侃《中国近代史》,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下。另有张帆老师的《中国古代简史》,很值得一看。
3.史学论著:北大历史系感觉比较重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三百分的卷子,一半都是论述,而这是仅仅看教材看课本所不能达到的。学弟学妹们可以多看一些老先生们和北大老师们的论著,每一个朝代最好都看一两本,然后在自己感兴趣的朝代多多阅读,在阅读中思考从而产生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自己的观点或者想法不一定对,但贵在自己思考这一过程。老师们也不会苛求学生想法的对错,也是注重思考和阐述这一过程。论著方面,笔者自觉阅读得还是太少,姑且舔着脸向学弟学妹们推荐几位老师及其论著。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田余庆的《秦汉魏晋史探微》《东晋门阀政治》,祝总斌的《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邓广铭的《辽宋夏金史讲义》《王安石传》《岳飞传》,黄永年的《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陈苏镇的《春秋与汉道》,还有吴宗国、周一良、阎步克、张帆等等老师的著作,学弟学妹们都可以去阅读。阅读论著的时候,若时间充裕的话,学弟学妹们最好细读,或许书中很普通的一句话能让你灵光一现,想通一些问题。而且先生们的论述严谨而考究,阅读论著的同时也可以学习先生们对史料的节选、分析、考据的一系列流程,这对以后研究生阶段是大有帮助的。若时间实在不充裕,学弟学妹们可以试着只读先生们考证后的结论,并进行自己的思考,转化为自己的理解。
辅导规划
通过国家规定的政治和外语考试,以及历史系自主命题的“历史学基础”(中国史)考试,可取得复试资格。复试包括学术背景资料审查和面试。成绩合格者被录取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
本专业考研考试特点:本专业考试非常注重基础,无论古代史或近现代史皆同一张卷,命题涵盖古今,考察非常细致。初试淘汰率极高,复试相对容易一些。
第一阶段,对指定教材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同时将依据考试大纲,对各个章节的主要考点分别予以详细讲解;同时结合本人备考经验,为考生进一步提炼每章节考研的重点、难点、必考点,让考生全面熟悉知识点。
第二阶段,讲解近年考研真题(包括其他名校同专业自主真题)。让考生全面熟悉、把握命题风格及规律,在了解重点内容的同时兼顾冷僻考点,加深对专业课知识点巩固。
第三阶段,进行文言文专项训练,攻克最大难关100分的文言文题目。
第四阶段,复习串讲所有知识点,形成系统知识,能灵活运用,同时讲解答题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