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永乐大典》
编撰于大明永乐年间,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的类书,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全书2293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外,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存不到800卷。
二、施耐庵(约1296~约1370)
原名彦端,字肇瑞,号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苏州,曾于钱塘为官,不愿逢迎权贵,弃官回乡,屡征不应,以授徒、著书自遣。与罗贯中合著《水浒传》。《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之一。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发生、发展、失败的全过程,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社会理想,也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水浒故事版本众多,流传极广。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三、罗贯中(约1330~约1440)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书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刻画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塑造了一大批英雄人物。
四、前七子
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七子皆为进士,多负气节,对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八股习气,以复古为革新来改造文风。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前七子崛起文坛之后,其说风行天下,成为文学思想之主流,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
五、归有光(1507~1571)
字熙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人。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后人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中国古代文学
第五章 宋元文学
十七、文天祥(1236~1283)
字宋瑞,号文山,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宋末状元,官至右丞相,抗元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十八、关汉卿(1219~1301)
晚号已斋、已斋叟。元代杂剧奠基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为“四大家”之首,被誉为“曲圣”。以杂剧的成就最高,所作杂剧达60多种,今存10余种,以《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最为著名。
十九、马致远(约1250~约1321)
字千里,号东篱,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所作杂剧今知15种,代表作如《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有散曲集《东篱乐府》传世。
二十、王实甫(约1260~1336)
名德信,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代表作《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歌颂张生和崔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所进行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具有强烈的抗争精神。《西厢记》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杂剧,号称“天下夺魁”。
二十一、《琵琶记》
元末南戏,高明撰。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共四十二出。被誉为“传奇之祖”。与当时最有影响的“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拜月亭记》并称为“五大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