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祥旭考研官网欢迎您!

预约报名

2015心理学考研答案解析及完整真题

【新祥旭考研】 / 2015-10-18

 




一、单项选择题:1-65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下列选项中属于缺失性需要的是( )


A.认识需要 B.审美需要 C.自我实现需要 D.爱与归属需要


【解析】D,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划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又叫缺失性需要。高层次的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须的,但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又叫生长需要。


2.远处行驶的汽车看起来很小,但人们并不认为汽车变小了,这体现的知觉特征是( )


A.恒常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选择性


【解析】A,知觉恒常性,是指知觉的稳定性或不变性,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称为知觉恒常性。


3.一个病人听觉器官正常,但不能理解口语,该患者受伤的脑区域是( )


A.布洛卡区 B.威尼尔克区 C.艾克斯区 D.运动区


【解析】B,感觉性失语症(sensory aphasia)又 称“威尼克氏失语症”(Wernieke's aphasia)。病变位于颞上回之后部,由于其中储存的听觉语音记忆痕迹受影响,造成理解口语和口语表达困难。此时病人听力正常,但听不懂别人及自己说的话,严重时答非所问,病人常滔滔不绝地独自说个不停,但用词混乱,使人无法理解。


4.下列选项中,与有机体的呼吸、吞咽、排泄等基本生命活动有密切联系的是( )


A.脑桥 B.中脑 C.延脑 D.间脑


【解析】C,延脑(medulla oblongata)脊髓的直接上延部分,是脑干的后段。延髓调节控制机体的心搏、血压、呼吸、消化等重要功能,延髓中的局部损害常危及生命,故被看作机体的生命中枢。延髓是中枢神经系统许多感觉和运动纤维传导的必经之路。其中一些上行冲动能影响大脑皮层的功能、对维持觉醒和产生睡眠有重要作用。向下的冲动参与了肌紧张和躯体运动的调节。另外,延髓内一些神经核团接受内脏感觉传入,参与内脏运动及腺分泌的调节。


5.“马赫带”反映的感觉现象是( )


A.感觉适应 B.感觉补偿 C.感觉融合 D.感觉对比


【解析】D,马赫带,1868年奥地利物理学家E.马赫发现的一种明度对比的视觉效应。马赫带的发现推动了对明度和光强间的关系的心理物理测量。


6.在阳光照射下,红花与蓝花可能显得同样亮;而当夜幕降临时,蓝花似乎比红花更亮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棒体细胞是夜视细胞,对波长较短的光具有较高感受性


B.棒体细胞是明视细胞,对波长较长的具有较高敏感性


C.锥体细胞是夜视细胞,对波长较长的光具有较高感受性


D.锥体细胞是明视细胞,对波长较短的光具有较高感受性


【解析】A,普肯野(Purkinje)现象:当人们从视锥视觉向视杆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波短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的不同变化。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见到这种现象。例如,在阳光照射下,红花与蓝花可能显得同样亮,而当夜幕降临时蓝花似乎比红花更亮些。普肯野现象说明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白天或夜晚),人们的视觉机制是不同的。


7.下列选项中,能够吸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是( )


A.刺激物的新颖性 B.刺激物的强度


C.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D.对注意任务的依从性


【解析】D,随意注意指的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随意注意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它受意识的控制,由第二信号系统支配调节的,它是一种意志的注意,是一种高级的心理现象。具有随意注意的能力既是注意力。良好的注意力具有随意性强,能较好地接受自己的意识控制调节,具体表现在注意的稳定性和注意能按需要的转移性。


8.下列选项中,将明暗和阴影作为重要线索的知觉是( )


A.形状知觉 B.大小知觉 C.深度知觉 D.颜色知觉


【解析】C,深度知觉的物理线索有:物体的遮挡(重叠),在前面的近,被遮挡者远;光亮和阴影的分布(明暗分析),近处物体显得亮,远处物体显得暗些;空气透视,近处物体轮廓清晰、细节分明,远处物体不清晰;线条透视,指对象在空间上的几何投影,大小相同的物体近的视角大,远的视角小。因此向远方伸展的两根平行线看起来趋于接近。


9.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注视一根点燃的熏香,开始你会看到一个静止的光点,过了一会儿,你会觉得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这种现象是( )


A.动景运动 B.诱发运动 C.自主运动 D.运动后效


【解析】C,自主运动(autokinetic movement)是运动幻觉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没有月光的夜晚,当我们仰视天空时,有时会发现一个细小而发亮的东西在天空游动。我们会误认为它是一架飞机,其实这是由星星引起的自主运动。


10.格列高里(R.L.Gregory)认为,人们除了依靠网像运动系统获得关于物体运动的信息以外,还依靠( )


A.特征觉察系统 B.头-眼运动系统


C.外周神经系统 D.自主神经系统


【解析】B,为了知觉到运动,人们还需要具有关于自身运动或静止的特殊信息。这种信息可能来自身体运动时肌肉的动作反馈;也可能来自大脑发出的动作指令。有人假定人脑中存在着某种比较器或视觉稳定中枢,它是两种信息相互作用的场所。这种运动系统叫做头-眼运动系统。


11.“小赵比小王聪明,小王比小李聪明”据此得出“小赵最聪明”的结论,该推理属于( )


A.演绎推理 B.归纳推理 C.类比推理 D.概率推理


【解析】C,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


12.下列关于语言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语言是人际交流中使用的符号系统


B.音位是语言中可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


C.有限的词语和规则可以产生无限的语句


D.音位能被组合成语素,语素能被组合成词语


【解析】B,词是由语素构成,比语素高一级的语言单位。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这句话说明了词在语言中的作用,一是说词是能独立运用,二是说在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中,它是最小的。但说到独立运用,实词和虚词有不同的情况。就实词来说,它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13.“语言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沃尔夫(B.Wholf)提出的这一假设被称为( )


A.语言相对假设 B.语言生成性假设


C.语言概括性假设 D.语言交互假设


【解析】A,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有两个部分:1语言决定论,即一个人的思维完全由母语决定,因为一个人只能根据其母语中编码设定的范畴和区别定义来认识世界;2语言相对论,即语言结构有无限的多样性,因此一种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为该语言系统所独有,与其他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不同。


14.右图所示的是两条长度相等的线段,但b线段显得比a线段长,这种现象是( )


A.缪斯—莱耶错觉 B.贾斯特夫错觉


C.波根多夫错觉 D.多尔波也夫错觉


【解析】A,这种理论与侧抑制相似。但我们认为,箭头起到了一定的透视作用,这种错觉应当从属于“大小恒常错觉”


15.小王开车行驶在马路上,突然从路边窜出一条狗,此时他顾不上多想,迅速转动方向盘并急刹车,停车之后,他才感到自己的心砰砰乱跳,呼吸急促,觉得害怕,能够较好的解释该现象的情绪理论是( )


A.詹姆斯—兰格理论 B.坎农—巴德学说


C.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 D.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解析】A,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


16.托尔曼有关动机的观点是( )


A.对达到目标的期待是个体行为的决定因素


B.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动力


C.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的动机水平


D.诱因和驱动共同决定个体行为


【解析】D,托尔曼试图从可以观察到的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探索有机体的内部过程,从而解答有机体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应的原因。托尔曼曾经说过,中介变量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但它是引起一定反应的关键,是行为的决定因素。只有搞清楚中介变量,才能回答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下为什么能引起某种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反应。最初,托尔曼把中介变量划分为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两大类,前者本质上是就是动机,后者则包括对客体的知觉、再认等。认知变量是对“是什么”问题的回答,而需求变量则是对“为什么”问题的回答。


17.个体的目标定位在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认为达到既定目标就是成功,根据成就目标理论,该个体所持有思维成就目标属于( )


A.掌握目标 B.成绩目标 C.效能目标 D.表现目标


【解析】A,动机的成就目标理论,把成就目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掌握目标,个体的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认为达到了上述目标就是成功。另一种是成绩目标,个体的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和好成绩上,认为只有赢了才算成功。


18.小张在填报高考(课程)志愿时,有两所学校可选择,其中,一所是名牌大学,但专业不理想;另一所是一般大学,但专业理想,小张犹豫不决,这种动机冲突是( )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多重趋避式冲突


【解析】D,多重趋避冲突又称双趋避冲突,双重正负冲突,指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但每个目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个方面的作用时,使人左顾右盼,难以抉择的心态。如择业时有两个单位可供选择,而每个单位又利弊相当,就有可能举棋不定而陷入这种冲突中。


19.下列有关幼儿概念发展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一般只能掌握比较具体的实物概念


B.能掌握左右概念的相对性


C.实物概念的掌握先于数概念的掌握


D.所掌握的概念内涵往往不够精确


【解析】B,幼儿概括特点包括:(1)概括内容比较贫乏,一个词只代表一个或某一些具体事物的特征;(2)概括的特征很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3)概括的内涵往往不精确,有时过宽,有时又过窄。数概念和实物概念比较起来,是一种更加抽象的概念,因而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掌握数概念比掌握实物概念晚些,也比较难些。


22.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老年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 )


A.繁殖感 B.亲密感 C.完善感 D.认同感


【解析】C,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第八阶段为老年期,从50岁直到死亡,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和避免失望、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 (因为回忆版,中间题目不全)


根据下列研究设计,回答45-48题。


某研究者为了研究自变量X(三种水平X1,X2,X3)和自变量Y(两个水平Y1,Y2)对某种心理活动的影响,抽取若干名大学生,随机分成第一、第二、第三组,实验安排:第一组:先做X1Y1,再做X1Y2,第二组:先做X2Y2,再做X2Y1,第三组:先做X3Y1,再做X3Y2。


45.此实验设计为( )


A.组间设计 B.组内设计 C.区组设计 D.混合设计


【解析】D,混合设计是一个实验中同时采用两种基本设计的实验设计。它要求一个自变量用一种设计处理,如被试内设计处理,而另外一个自变量则可用不同种类的设计处理,即被试间设计。X为被试间变量,Y为被试内变量,所以此实验设计为混合设计。


46.其中组间变量为( )


A.X B.Y C.X和Y都是 D.X和Y都不是


【解析】A,第一组被试只接受X1水平的处理,第二组只接受X2水平的处理,第三组只接受X3水平的处理,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所以X是组间变量。


47.若要求各组被试人数相等,则被试人数可能是( )


A.10 B.20 C.30 D.40


【解析】C,本实验设计中共需要三组被试,每组人数要求相等,那么总人数一定要是3的倍数。


48.不宜采用该实验设计情况是( )


A.X为智力水平 B.Y为智力水平 


C.X为图片类型 D.Y为图片类型


【解析】B,因为Y为组内变量,组内变量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而同一个或一组被试不可能有两种智力水平,所以Y不能是智力水平。


49.样本平均数抽样分布趋向正态分布的必要条件是( )


A.总体分布单峰,对称 B.总体均值,方差已知 


C.总体分布不限,大样本 D.总体分布正态,样本方差已知


【解析】C。N>30,属于大样本,可视为渐进正态分布。




51.当总体中的个体具有周期性规律是,不适用抽样方法是( )


A.简单随机抽样 B.分成抽样


C.等距抽样 D.方便抽样


【解析】C。等距抽样也称为系统抽样、机械抽样,它是首先将总体中各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根据样本容量要求确定抽选间隔,然后随机确定起点,每隔一定的间隔抽取一个单位的一种抽样方式。如题,周期性规律会使抽出的样本具有某一共同的特征。


52.研究人员建立了线性回归方程。现有一个样本的自变量分别是3、4、3、4、6,可预测因变量的平均数为( )


A.1.75 B.2.00 C.13.00 D.17.00


【解析】C。算出X的平均数为4,代入方程。


55.如果测验的校标资料是经过一段时间后获得的,据此计算得到的效度被称为( )


A.构想效度 B.内容效度 C.同时效度 D.预测效度


【解析】D。根据搜集效标的时间,可以将效标效度分为预测效度和同时效度。


1.同时效度


同时效度的效标资料是与测验分数同时搜集的。例如大学入学考试可以用中学成绩作效标。同时效度常用的效标是在校的学业成绩、教师的等级评定、临床检查等。


2.预测效度


预测效度的效标资料需要过一段时间才可搜集到。此种效度对人员的选拔和安置工作非常重要。常用的效标是专业训练的成绩、实际工作的表现等。







60.在概化理论中,D研究是指( )


A.概化研究 B.决策研究 C.交叉研究 D.嵌套研究


【解析】B。D研究称作决策研究,是概化理论最具特色的计量分析手段。


61.当测验信度增大(趋向于1)时,测量标准误的变化趋势是( )


A.减小,趋向于0 B.增大,趋向于无穷大 


C.减小,趋向于测验分数标准差 D.增大,趋向于测验分数标准差


【解析】A。测量标准误公式:SE=S x (1-r2xx)的平方根。信度趋于1时,SE趋于0.


62.对某高中录取分数线前150名的学生进行追踪研究,结果表明:他们的中考总分与高一期末统考总分的相关只有0.16。解释这个较低相关的最好理由是( )


A.该样本的同质性很高 B.中考的信度高 


C.期末考试的信度高 D.抽样误差产生的变异


【解析】A。被试团体的同质性越高,测验信度越低,因为多次测验的排名变化大。如果150个被试的水平极为接近,则考试排名很不稳定。


63.在一组在正态分布的数据中,两端各增加一个极值后,一定不会受到影响的统计特征值是( )


A.全距 B.众数 C.平均数 D.标准差


【解析】B。用众数代表一组数据,可靠性较差,不过,众数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并且求法简便。


64.下列常用统计图中,适合描述部分在总体中所占比例的图形是( )


A.箱形图 B.线形图 C.条形图 D.圆形图


【解析】D。圆形图即饼图。


65.下图是某测验中四个项目的项目特征曲线,其中区分度最小的是( )


A.项目1 B.项目2 C.项目3 D.项目4


【解析】题目不全,答案略。


二、多项选择题:66-75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66.人脑结构中属于边缘系统的有( )


A.海马 B.杏仁核 C.扣带回 D.小脑


【解析】ABC,边缘系统包括:内嗅区、眶回、扣带回、胼胝体下回、海马回、杏仁核群、隔区、视前区、下丘脑、海马和乳头体等部位。此外,中脑被盖部分一些神经核团以及中央灰质,也因与边缘系统联系密切而被称为边缘中脑区。


67.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 )


A.气质类型 B.组块 C.加工深度 D.觉醒状态


【解析】BCD,短时记忆编码的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①觉醒状态②组块③加工深度④材料的数量和质量⑤材料的系列位置


68.根据图尔文(E.tulving)的观点,能够用内隐记忆解释的是( )


A.动力定型 B.动作技能 C.工作记忆 D.简单条件反射


【解析】AB,动力定型是指一种由固定程序的条件作用建立的暂时联系系统,即条件反射系统。它是巴甫洛夫学说中的一个概念。在这一种系统内各个条件刺激按严格的序列和时间呈现,即用一系列刺激的定型形式获得这种系统中的每个刺激的确切而不变的效果,最后的结果就是在大脑皮质的活动中建立的一种动力定型。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如日常生活方面的写字、行走、骑自行车;体育运动方面的游泳、体操、打球;生产劳动方面的锯、刨、车等活动方式,都属动作技能。工作记忆是一种较短时间范围的记忆形式,能够让大脑组织同时处理多种想法。工作记忆是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的,存在着一个分离的记忆结构,工作记忆依赖于大脑前额叶皮层神经环路的功能,尤其是谷氨酸神经元与多巴胺神经元之间的平衡。简单反射又称非条件反射、先天性反射。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如吮吸反射。 条件反射:在生活中通过训练逐渐形成的后天反射,如望梅止渴。


69.根据加德纳的观点,多元智力有( )


A.一般智力和特殊智力 B.社交智力和自知智力 


C.音乐智力,运动智力和自然智力 D.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和空间智力


【解析】BCD,加德纳认为,构成智力者乃是以下八种能力: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


70.下列观点属于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理论的有( )


A.两种工具观 B.发生认识论 


C.最近发展去学说 D.智力发展内化说


【解析】ACD,在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中指出间接的物质生产的工具导致在人类的心理上出现了精神生产的工具,即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


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维果斯基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最近发展区思想;一个是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一个是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


维果斯基分析了智力形成的过程,提出了内化学说。


71.根据自我决定理论,下列学习行为受外部动机支配的有( )


A.打破砂锅问到底 B.为中华繁荣富强而读书 


C.亲其师而信其道 D.为避免父母惩罚而读书


【解析】CD,自我决定理论将动机划分为内在动机、内化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化动机是指由外在因素激发个体对学习活动的意义的内在认同与追求,并成为学习的主导动力。自我决定行为源自于自我高度整合的动机,包括内在动机以及高度内化的外部动机。


72.可以记录行为数据的实验技术是( )


A.ERP B.fMRI C.眼动技术 D.反应时技术


【解析】ABCD,行为数据主要是指反应时和正确率,在用ERP、fMRI、和眼动技术时,均是用E-prime呈现程序,从而记录行为数据。而反应时技术也能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73.常用来对错误记忆进行定量研究的手段有( )


A.关联效应研究 B.偏好判断测验 


C.残图辨认测验 D.词语掩蔽效应研究


【解析】AD,词语遮蔽效应(Verbal Overshadowing Effect)作为错误记忆研究中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和方向,得到很多心理学家的关注和探讨。它是指,当所需记忆的事件难于用语言来把握时,词语化反而会有损记忆,导致记忆错觉的现象。此现象首先由J.W.Schooler和T.Y.Engster-Schooler在1990年的研究中加以证实。残图辨认测验、偏好判断测验为研究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


74.下列有关李克特(R.Likert)式态度量表的描述,正确的有( )


A.假定每个项目都具有同等的量值 


B.用项目的评定等级之和表示受测者态度的状态


C.用量图分析(scaolgram analysis)的方法生成顺序量表


D.用似等距(equal-appearing interrals)的方法是态度强弱差异相同


【解析】ABC, AB李克特量表的特点, 李克特量表属于等距量表,因此D选项也似乎对(回忆版,选项不清,故用 “似乎”)。


75.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的假设有( )


A.不同处理水平下的总体方差相等 


B.每个处理条件内的观察都是独立的 


C.不同处理水平下的总体服从正态分布 


D.因变量的方差-协方差矩阵符合球形假设


【解析】ABC, 方差分析的基本假设。


三、简答题:76-80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76.简述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的含义,并说明这两种智力的发展趋势。


【解析】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等人主张智力由两种成分构成,液体智力主要和神经生理的结构和功能有关,很少受社会教育影响,它与个体通过遗传获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联系。例如,瞬时记忆、思维敏捷性、反应速度、知觉的整合能力等。


晶体智力则主要是后天获得的,受文化背景影响很大,与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是流体智力运用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产物。例如,知识、词汇、计算等方面的能力,它包括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与学习能力密切联系着。 


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的发展是不同的,流体智力随生理成长曲线而变化,到十四五岁时达到高峰,而后逐渐下降;晶体智力不仅能够继续保持,而且还会有所增长,可能要缓慢上升至25或30岁以后,一直到60岁才逐渐衰退。从个体差异上看,流体智力水平的差异要比晶体智力的差异大。


77.什么是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简要比较二者的异同。


【解析】


(1)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社会助长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


社会惰化是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2)二者比较


社会助长的产生可能是因为有他人的存在,当他人出现时,会使人们的唤醒水平增强,而这种生理唤醒水平的激起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表现。或者可以从害怕被他人评价的角度解释社会助长,在有他人存在的环境中,人们由于担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引发了激起,并进而对工作绩效产生影响。


社会堕化是由于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努力会埋没在人群中,所以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降低,从而不大去努力,致使作业水平下降,由此可见,社会惰化与责任分散有关;


社会惰化和社会助长是产生于不同的情境之中的,在社会助长情境中,个体是他人影响的唯一目标,所有的社会影响均指向该个体,当在场的他人增加时,社会影响也增加;而社会惰化现象则发生在团体成员完成团体外他人指定的作业时,每一个个体仅仅是外人影响的目标之一,外人的社会影响会分散到每一个体身上,随着团体规模的增加,每一个体感受到的压力随之降低。


78.什么是概念转变?根据波斯纳(G.J.Poaner)的观点,影响概念转变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解析】


(1)概念转变指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


(2)影响概念转变的条件:


1)学习者对当前的概念产生不满。 


2)新概念的可理解性。


3)新概念的合理性。 


4)新概念的有效性。


79.简述一篇心理研究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


【解析】


一篇完整的心理学研究报告一般包括:题目、关键词、摘要、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以及参考文献等。


80.简述心理旋转现象及其实验逻辑。


【解析】


(1)20世纪70年代库柏和谢帕德用减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Cooper等人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和反(镜像)的字母,如非对称性字母或数字R、J、2、5等来研究表象的旋转。实验结果表明,当图片旋转180°时,无论正反,反应时最长,而当图片旋转0°的时,反应最短。这说明被试在辨别图形时,需要将头脑中贮存的图形表象进行放置,随着增加,反应时也随着延长,二者之间呈线性关系。


(2)心理旋转的实验逻辑就是减法反应时的实验逻辑: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时间。


四、综合题:81-8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81.五因素模型(大五人格理论)是当代重要的人格理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五因素模型属于哪种类型的人格理论?


(2)简要概述五因素模型的形成过程。


(3)说明五因素模型的具体内容。


(4)下图是一项关于五因素模型的纵向研究结果,试分析该图并据此说明人格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解析】


(1)人格特质理论


(2)初始模型的提出者是雷蒙德(于1961年),但未能达到学术的高度。1990年,他的五因素模型得到最高水平的组织接受(歌德堡,1993)。大五类人格特征被认为是具有心理学量表基本结构的个性特征。这五种因素提供了丰富的概念架构,且整合所有的研究成果和人格心理学理论。大五类特点也被叫作“五因素模型”。


至少有四套研究人员各自独立研究这个模型的数据,现已鉴定出同样的五大因素:首先Tupes和Cristal,其次是歌德堡在俄勒冈州研究所、美国伊利诺大学的McCrae科斯塔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这四套研究人员使用不同的方法找到五个特点,不过每一组的5个因素有所不同的名字和定义。然而,所有研究的总体因素类型是一致的。


(3)五因素模型:


外倾性:好交际对不好交际,爱娱乐对严肃,感情丰富对含蓄;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点。


神经质:烦恼对平静,不安全感对安全感,自怜对自我满意,包括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开放性:富于想象对务实,寻求变化对遵守惯例,自主对顺从。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慧等特征。


随和性:热心对无情,信赖对怀疑,乐于助人对不合作。包括信任、利他、直率、谦虚、移情等品质。


尽责性:有序对无序,谨慎细心对粗心大意,自律对意志薄弱。包括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点。


(4)人格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一个方面,是指个体自出生经成年到老年的整个生命全过程中人格特征形成和表现的过程。人格发展包括稳定和变化两个方面,而人格稳定和变化都有很多形式。人格的稳定性既包括人格特征跨情景的稳定性,也包括了人格特质跨时间的稳定性。人格随着时间的发展既有稳定性又有变化性。人格发展的稳定性和变化性包括两种类型:同行稳定性和变化,异型稳定性(也称人格一致性)和变化。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烦恼对平静,不安全感对安全感,自怜对自我满意,包括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得高分者比得低分者更容易因为日常生活的压力而感到心烦意乱。得低分者多表现自我调适良好,不易于出现极端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社会经验增加,对世界和社会的理解更加真实,更能适应社会生活,情绪稳定性增加,显示出N因素分数随年龄增大而减小。尽责性:指我们如何自律、控制自已。处于维度高端的人做事有计划,有条理,并能持之以恒;居于低端的人马虎大意,容易见异思迁,不可靠。16-21岁的青少年尽责性还并不很高,成年之后随着建立自己的家庭、参加工作、独立生活,责任感建立,因而在成年之后便维持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中年人(30-49)岁,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承担着最终的家庭工作负担,也具有最高水平的尽责性分数;退休之后,家庭和工作负担减轻,尽责性分数稍有下降。


82.鲍姆瑞德(D.Baumirind)通过追踪研究发现,不同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青少年发展之间存在联系,如下表:





教养方式

 


结果

 







儿童时期

 


青少年时期

 




权威型

 


较高的认识和社会能力

 


较高的自尊,较好的社会技能,较强的道德,亲社会关注和较高的学业成就

 




专断型

 


一般的认识和社会能力

 


一般的学业表现和社会技能,比纵容型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更为顺从

 




纵容型

 


较低的认识和社会能力

 


较低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学业成就,此权威型和专断型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社会行为问题

 


(1)结合鲍姆瑞德的观点,阐述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及其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2)用亲子相互作用模型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青少年发展之间的关系重新进行解释,并分析其与鲍姆瑞德观点之间的差异。


【勤思解析】


不同父母的教养方式:


(1)权威型教养方式:一种具有控制性但又比较灵活的教养方式。这种类型的父母会对孩子提出许多合理的要求,并且会谨慎地说明要求孩子遵守的理由,保证孩子能够遵从指导。权威型父母更多地接纳孩子的观点并作出反映,会征求孩子对家庭事务的意见。能够认识到并尊重孩子的观点,以合理、民主的方式来控制孩子。


专制型教养方式:一种限制性非常强的教养方式,通常成人会提出很多规则,期望孩子能够严格遵守。他们很少向孩子解释遵从这些规则的必要性,而是依靠惩罚和强制性策略迫使儿童顺从。专制型的父母不能敏感觉察到孩子的不同观点,而是希望孩子能够将他们所说的话当做圣旨,并尊重他们的权威。


纵容型教养方式:一种接纳且放任的教养方式。这种类型的父母会相对较少地提出要求,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冲动,避讳密切监控孩子的行动,很少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强硬的控制。


不同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权威型教养方式:权威型父母的孩子发展得相当好。他们心情愉快,具有社会责任感,自立,有成就定向并且能够与成人和同伴合作良好。在儿童时期具有较高的认知和社会能力。青少年时期具有较高的自尊,非常好的社会技能,较强的道德、亲社会关注和较高的学业成就。(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是关爱和接纳的。他们对孩子表达了关爱,这种关爱可以促使孩子遵从父母的指导。父母的要求是公平合理的,而不是专断独裁,这样就会使孩子自愿地服从而不是抱怨或挑衅。父母合理地实行控制,考虑孩子观点的同时谨慎解释自己的观点,使得孩子可以实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很好地和父母沟通。孩子可以根据父母适当的要求有一些自由或自主权来决定如何最好地达到父母的期望。父母积极的反馈培养了儿童的自立能力、成就动机和较高的自尊。这种支持让青少年放心大胆地探索各种角色和意识形态,发展了个人的同一性。)


专制型教养方式:孩子一般情绪不稳定,大多数时间都是不愉快、不友好的,而且很容易被激怒,相对来说没有目标,对于周围的事物不感兴趣。在儿童时期具有一般的认知和社会能力。在青少年时期有一般的学业表现和社会技能,比放任型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更为顺从。(孩子接受过多的指导,被刻板限制所束缚,他们就较少有机会变得自立,并且缺乏充足的信心自己作出决定。依赖性高,更多的是去服从父母的命令,很少表达自己的观点,缺乏自信的沟通。为了避免父母的惩罚,做事谨小慎微,很怕犯错误,做事缺乏主动性。)


纵容型教养方式:放任型父母的孩子尤其是男孩通常会表现出冲动和攻击性。他们一般比较粗鲁,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较少控制性并且具有较低的独立性和成就感。在儿童时期,具有较低的认知和社会能力、青少年时期,具有较低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学业成就,比权威型和专断型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更容易吸毒。


(2)亲子相互作用模型是一种用于解释儿童发展的理论模型,核心成分就是儿童与其环境经验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该模型认为,发展是儿童与其环境经验之间持续、动态的双向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一方面,儿童发展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外界环境并非独立于儿童而存在,而是受到儿童自身特点的影响。亲子相互作用模型强调相互作用过程的动态性,即儿童与周围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是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发生的。


鲍姆瑞德强调环境对儿童影响的单向作用,相互作用模型强调儿童通过对外部环境的影响间接作用于自身发展。







2)如果要提高该测验的信度,可采用哪些方法。


①适当增加测验项目的数量②因素分析和鉴别力分析③控制测验项目的难度④选取恰当的被试团体⑤弱势矫正

 



 

全方位权威辅导,考研复试效率高

面授一对一
在线一对一
魔鬼集训营
咨询课程 预约登记

以效果为导向    以录取为目标

填写信息获取考研一对一试听名额
姓名:
电话:
报考学校及专业:
北清考研定制 985考研定制 211考研定制 学硕考研定制 专硕考研定制 北京考研私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