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写一些考研建议和教训以供参考吧。主要是自己的经验以及和一些学弟学妹交流时的感想。
具体的时间安排每个人都不一样,印象中金融院的“图特王朝”给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大家可以参考。我觉得考研就好比是去开会,你只要在会议开始前到达地点,无论你是乘哪趟车走哪条路都无所谓。所以我建议大家结合自己的情况安排各科复习时间,只要是考前各科都有过全方位的复习,就差不多了。不过,英语是个比较特殊的学科,细水长流才能有所成效。
先说数学吧,对于理工科或者数学基础比较好的同学,我的建议就是按部就班的李永乐的几本书,一般来说问题不大。想考高分的同学,做题的时候适当地培养下检查的习惯,通过不断地练习来提高做题的准确率。戒掉了粗心的毛病,
一、数学
对于基础不太好或者大学没学过数学的同学,我想说:你们很幸运,数三并不难。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时间够的话,建议打好基础,用一个多月或两个月的时间看看数学课本,做一些基础题,将主要的解题方法做好归纳。(也可以适当地记下笔记)另外推荐大纲解析,好像是蓝色封皮的,我比较喜欢书中的归纳。打好基础后,就上全书吧,第一遍全书会比较吃力,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坚持。做全书我建议自己先尝试做一遍,不要直接看答案,要知道数学永远不是看出来的。全书是整个数学的重点,建议重复3-5遍。当然后面几遍主要是挑一些自己不会的题再熟悉一下,太难太偏的题直接跳过吧。第一遍的时候,可能会觉得线代和概率部分相对抽象比较难理解,复习几遍之后线代和概率就只有熟练程度的差异了,问题更多的会集中在微积分。
这个时候我会选择对微积分做一次系统地归纳,挑出比较费解的几种题型,比如中值定理相关的题,参考各种资料,比较各种例题,整理一下加强自己的理解吧。数学的最后阶段就是真题的研读了,任何考试真题都是最好的资料,所以这部分非常重要。建议几套真题反复做2-3遍,这个过程非常重要,也是你建立信心的最佳时机,因为你会发现数学真题比你之前的全书简单不少。至于660题和其他的资料,如果有时间的话建议安插在全书和真题之间的那段时间,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适当挑选。660题主要针对选择填空,这方面准确率不高的,推荐一下。数学做到最后,其实也和英语一样,成了“题感”。所以,送给你们一句话:“熟能生巧”。
二、再说说英语
正如我前面提到的,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细水长流是唯一的办法。复试的时候证期会有专业英语和日常英语的面试过程,这两个面试很容易就能看出你的英语水平。金融专硕考的是英语二,相对与英语一来说,英语二挺简单的,难度相差应该在10分左右(个人估计)。建议用英语一的要求来要求自己,这样可以避免碰到难题时不知所措。阅读占了半壁江山,所以阅读必然是复习的重点。坚持每天或每两天读点东西吧,各种阅读模拟套题,报刊,杂志。阅读中你还会学到不少词汇,只有这样的日积月累之下,英语才能有所提高。基本的大纲词汇,应该至少要做到认识吧,背单词的事我就不唠叨了。强调一下,翻译和写作对于考研来说也同样重要,但是很容易被忽略。写作并不是背几篇文章就能写得出来的,很多同学喜欢背范文,这个习惯本身挺好的,也是学习语言学科的重要方法,但是不要忽略了输出过程,只有不断练习,每周写一些文章,才能最终在考场上得到高分。要知道很多人客观题分都很高,结果分数并不理想,个中缘由你们自己分析吧。平时注意适当把字写的整齐一些,或者干脆练练字吧。卷面问题大家应该都很清楚,只是不愿意承认罢了。算上政治、英语大题、专业课这几门课。一个字迹工整的人比字迹潦草的高上个十几二十分都很正常。如果你的字迹能让老师瞬间心情变好的话,我觉得你离奇迹就不远了。对于英语我也没什么经验可谈,同样送给你们四个字:“日积月累”。
三、政治
这个可以分两个部分来说。首先是客观题,单选题一般来说除了时事以外,基本都是送分的,所以不必太纠结这个。多选题,你如果自己研究选项的话,会发现很多选项都是书本中提到的一段话拆分的。所以从这个思路来说,复习的时候以红宝书为主,对于可能出多选的地方(就是可以拆成好几句的段落)应该做上标记,加强印象。至于几千题之类的书,选择性地用吧,里面废话太多,还有不少错误。找一本答案有解释的吧。做题的目的只是为了记忆,做题比直接背印象更深刻,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因为我秉承了理科生的一贯作风,文字记忆力超差。然后是大题,找本最后冲刺的书背一下吧,加上平时看书积累的一些知识点,临时组织预言,就这么答题吧。其实说到政治,大家都很无语,很多时候和你的付出并非成正比,不过放心,一般政治不容易挂。所以依然一句话:“尽人事,听天命。”
四、专业课
接下来谈一下专业课,我本身是理工科跨考的,所以基础比较薄弱。刚接触经济和金融类书籍时比较感兴趣,所以一口气看了不少书。我看书速度应该算中等,但是喜欢一直抱着一本书看半天以上。学有余力的同学,我建议早期(7月份以前)给自己一些时间多看看经济类的基础课。比如西方经济学(宏、微观),货币金融学(这个是考试的科目),国际金融学,公司理财(考试科目),会计学原理,等等。当然这个对考研也许作用微乎其微,甚至没有。所以我强调一下,是对考研公共课有充足信心,同时又有充足时间但专业课零基础同学的一些建议,其他跨考同学可以把这个过程放在初试过后,复试之前这段时间,或许效果更好。
专业课的教材就是那两本:殷孟波的《货币金融学》和罗斯的《公司理财》。
另外有一本西财的货币金融学辅导用书,书名记不清了,这个必须推荐一下,很多原题或类似的题目,初试和复试都要认真看。另外如果有条件的话,备一本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用来查看,因为殷的书很多地方是直接翻译米什金的,比如汇率模型那一块就很明显的直接照搬,所以其中直接汇率和间接汇率就用错了。当然对于书中的错误我们应该包容,当是对自己学习的检验吧。这些细节的错误不会影响大家理解课本的。很多时候要自信些,尽信书不如无书。当然,更不要抱怨课本,你唯一能做的就是适应它。对了,还有一本黄达的《金融学》很厚的一本,我没有看,但是翻过,讲的内容比较多,适合作为工具书看,避免遗漏知识。殷孟波的书,我个人感觉给货币金融学这门课设立了一个很好的框架,对于知识的理解很有用,但是很多细节,尤其是和宏观、国金交叉的知识点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讲述或者干脆没有提到,比如挤出效应、货币幻觉、布雷顿森林体系等等。这应该是因为这本书是面向本科生的教材吧,重框架,轻细节。所以我的建议是,西财的课本和习题集是重点,其他版本的书只作为参考资料,不理解的地方翻一翻。
西财课本啃透了,有一定基础之后,翻一下其他教材,像看小说一样浏览一遍,把你认为重要的或需要补充的地方(注意是知识点,不是各种模型)作下笔记就好。这个过程大概一周左右吧。后续有需要在临时查阅。
提醒一下,不要误解我的意思。我强调要多看书,不是让大家博览群书,而是让你在安排给专业课的时间中80%的时间看西财的教材,剩余的时间如果你还有精力和热情的话可以适当翻翻其他书,我说的翻,指的是有目的性的翻或者浏览的翻,不是从头到尾的研读。
西财的题都很基础。所以太偏太生僻的东西可以忽略,对于基础题要了然于胸,比如利率的期限结构,信息不对称里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这个就考了很多回,多思考一下这种简单题怎样回答才能出彩。后期再把几个模型整理一下,比方利率决定、汇率决定、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货币传导机制等等,这个比较容易考大题,而且对于整个学科的理解都比较重要。
五、再说说公司理财
公司理财我也比较纠结,报名前才打算考专硕的,所以准备的晚,老外的书虽然讲得很好,容易理解,但是确实废话太多了。因为时间短心急,第一遍看书挺煎熬的。我第一遍把整本书看完了,后来才发现中间有一部分考的可能性很小。这个大家注意一下。公司理财我考的不好,导致专业课总分也不高。经验给不了,给大家一些教训吧。首先就是不要因为仅有的几年真题误导了你的复习方向。今年的风格变了,也许明年也会变,这个谁也说不准。第二,公司理财课本的课后习题有必要做一下,适当的题目练习对理解知识有不小的帮助。第三,简单的计算还是有必要掌握和训练一下的,看看今年的考题吧。另外,做做笔记。关于笔记说一点,我一般是在看第二遍或第三遍书的时候在做的,当你觉得你对一门课有了一个清晰地框架以后再做笔记也许会得心应手一些。笔记不是抄书,而是你对这个知识点的思路。做好了,答题的时候也就不会无从下手了。
另外,强调一下真题的作用,和数学不一样的是,数学真题放在后期做,但专业课的真题应该早早接触,这样有利于你安排好自己的专业课复习。了解题型后复习起来也就有了方向感。但是谨记一点,不要只按照真题复习,毕竟只有几年的。初试的题是和金融学院一起出的,所以资料收集上也可以多利用金融院的,好像有人和我提过本科生期末考试的题也有些原题,这个我不确定,大家如果能找到的话,就当练习自己琢磨琢磨吧。同样,专业课也送给大家一句话:“广泛撒网,重点捕捞”。
六、提一下复试
面试的流程:专业课笔试、专业课面试(含专业英语)、公共英语面试。笔试的题不难,都是一些基础题,看好货币金融学和投资学就可以了,不用担心超纲之类的,即便有也很少。面试是自己抽两道题回答,然后老师再问些问题。面试比较体现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一个简单的问题,老师会问的比较深入。你要做的就是展现真实的自己,不要装懂,老师会给你一些提醒的。而且不会的题有一次换题的机会。我抽的题比较简单,没有太多的经验。有些人抽到了巴菲特价值投资的看法、期权定价之类的题,这个虽然比较难,但是如果你能够比较完美的答出来的话,那么高分就是你的了。现在说这些为时尚早,大家也不用花时间准备这个,当然英语的准备是有必要的,先学好公共英语吧。背单词的时候注意下发音,看到好的阅读文章就大声朗读吧,多写一些好的作文,试着用口语的形式说出来。专业英语词汇,这一点我也很差,给一点教训,如果希望复试专业英语很牛的话,你多准备准备吧。关于复试也送个大家一句话:“不是不学,时候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