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2:企业规模在激烈竞争中迅速扩大
3:科学技术急速发展,新兴工业不断出现,技术更新速度空前加快
4:职工队伍的结构、文化程度都有了变化
社会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为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a:突出了企业的经营决策问题
b:要求运用更先进的管理手段
c:要求管理理论和经营方法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一:“行为科学”学派
(一) 行为科学的由来
泰罗制的“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成“经济人”而行为科学把人看成“社会人”即: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因素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人的工作情绪。
行为科学——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行为科学”的早期理论——人群关系论(代表人:梅奥)
霍桑试验
目的:找出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经
过程:试验首先从变化现场工作的照明强度着手。研究人员将参加工作的工人分成两组,一组为试验组,一组为控制组。控制组一直在平常的照明强度下工作,而试验组则给予不同的照明强度。当试验组的照明强度逐渐增大时,试验组的生产增长比例与控制组大致相同,当试验组的照明强度逐渐降低时,试验组的产量明显下降。试验表明,照明度的一般改变不是影响生产率的决定因素。后来再进行其他方面的试验。
结论: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
观点: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
2:满足工人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企业中实际存在一种“非正式组织”——企业职工在共同工作和共同生产中必然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和惯例,要求个人服从。这就构成了“非正式组织”
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新型的领导方法,主要是要组织好集体工作,采取措施提高士气,促进协作,使企业的每个成员能与领导真诚持久合作。
影响:人群关系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学派的早期思想,它只强调要重视人的行为,而行为科学还要求进一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找出产生不同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控制人的行为以达到预定目标。
(三)“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理论
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尚未满足的需要————为目标而驱使的行为————目标的满足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的观点
a:一个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
b: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需要才出现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感情和归属需要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
缺点:它只是说明了需要与激励之间的一般关系,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需要的反映方式往往是不同的。此外,这一理论也没有考虑到工作和工作环境的关系。
2: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
赫茨伯格抛弃了传统的观点:满意——(对立面)——不满意
提出新观点:满意——没有满意——没有不满意——不满意
调查认为: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方面的。而使他们不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环境或者工作关系方面的。赫茨伯格把前面的因素叫激励因素,后者叫保健因素
(1) 保健因素:当保健因素低于一定水平时,会引起职工的不满;当这类因素得到改善时,职工的不满就会消除,但是,保健因素对职工起不到激励的积极作用。
包括:企业的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与上级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工作安全个人生活、工作条件等
(2) 激励因素:这些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的作用,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造成职工的极大不满。
包括:工作上的成就感、受到重视、提升、工作本身的性质、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责任
结论: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中心的,即以对工作本身是否满意,工作中个人是否有成就、是否得到提升为中心的。而保健因素则与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关,属于保证工作完成的基本条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有很大的相似性,马斯洛的高需要层次即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而为了维持生活所必须满足的低层次需要相当于保健理论
3:X、Y理论
(1) X理论和Y理论——麦戈雷格
X理论的主要观点:人的本性是坏的,一般人都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的特性,由于人有厌恶工作的特性,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仅用奖励的办法是不够的,,必须进行强制、监督、指挥、对惩罚进行威胁,才能使他们努力地去完成工作目标。一般人胸无大志,通常满足于平平稳稳地完成工作。而不喜欢具有压迫感的创造性的困难工作。
Y理论的主要观点:人都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对工作的喜欢取决于他们把工作看成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在正常情况下人愿意承担责任,人们都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
结论:X理论及Y理论可以发现,它们的差别在于对工人的需要看法不同,因而采用的管理方法也就不同。
超Y理论——乔•洛尔斯
主要观点:管理方式要由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来决定
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有人希望有正规化的组织与规章条例来要求自己的工作,而不愿参与问题的决策去承担责任。这种人欢迎以x理论来指导工作,有的人则需要更多的自治责任和发挥个人创造性的机会。这种人则欢迎用y理论来指导工作。
4:Z理论——威廉。大内
主要观点:认为企业管理当局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
管理的主要内容:a: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
b: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
c:实行个人责任制
d:上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
e:对职工要进行知识全面的培训,使职工有多方面工作的经验。
f:相对缓慢的评价和稳步提拔
g:控制机制要较为含蓄而不正规,但检测手段要正规
二:“管理科学”学派
(一) “管理科学”学派的特点
1:生产和经营各项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评价标准,即要求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使衡量的标准定量化,借助数学模型找出最优的实施方案和描述事物的现状及发展规律,摒弃单凭经验和自觉确定经营目标与方针的做法
3:依靠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
4:强调使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
主导思想: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合理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
(二) 数学模型与“管理科学”
1:根据模型的作用可分为:描述性模型和指示性模型
2:根据模型的变量种类分为: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性模型
(三) 系统管理理论的应用
——把管理对象看作一个整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研究企业管理的任何个别事物,都要从系统的整体出发,既要研究出此事物与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要研究此事物同系统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
系统的6要素:人、物质、财、任务、信息、设备。企业的具体组织是各式各样的,但可按照理论将上述6个要素分为许多个系统,如技术子系统、财务子系统等!
三:“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是以统计学和行为科学作为基础的。
主要观点:1:管理就是决策
2: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图)
程序化决策:按既定的程序所进行的决策,对于经常发生的需要决策的问题,往往可制定一个例行程序的,凡是遇到此类问题就按照既定程序进行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当问题的涉及面广,新发生的,非结构性的,或问题极为重要、复杂、没有例行程序可循就要进行特殊处理的决策。
四: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再思考
基本的发展方向是:在完善企业及一切公共部门的管理技术的同时,应当更加信任、重视、依靠组织的职工和自己的顾客。
五:21世纪的管理
新经济时代的特征: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全球化
(一):管理指导思想创新
传统:以资源短缺性原理和投资收益递减规律为理论基础
新经济时代:以知识的无限性和投资收益递增规律为指导思想
(二) 管理原则创新
前四代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则:
1:劳动的分工和再分工、自身利益(亚当。斯密) 2:依据精细划分的工作付酬(巴贝奇)
3:管理的分工和再分工、体力与脑力分离(泰罗) 4: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泰罗、韦伯)
5:每个人应该只有一个上司(法约尔) 6:自动化运动
新经济时代的管理的原则基础:
1:对等的知识联网 2:集成的过程
3:对话式工作 4:人类的时间与计时
5:建立虚拟企业与动态团队
(三) 经营目标创新
1:以可持续发展代替利润最大化 2:以公司市场价值代替市场份额
(四) 经营战略创新
传统的竞争战略:“零和博弈” 信息时代: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双赢原则”
(五) 生产系统创新
1990年代后由MPR和MPR2发展出EPR(企业资源计划)
EPR的核心思想: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 2:体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思想。
3:体现事先计划和事中控制的思想
(六) 企业组织创新
1: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由极端化向扁平化方向发展 2:建立学习型组织
3:规模经济的传统正在改变 4:虚拟公司正在代替传统的实体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