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建立于1960年代,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史论研究、经典研究、跨学科研究等领域形成了特色和相对优势,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比较诗学与 西方文论方向陆续出版过《西方文艺理论史》、《西方文论概要》、《西方文艺理论史:从柏拉图到尼采》等系列著作,先后获得北京市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奖、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等奖项。近三年来,本方向在CSSCI检索刊物发表论文13篇,在A&HCI检索刊物发表论文8篇,出版“西方文学与基督教书系”、“诠释学与当代世界译丛”(杨慧林主编);最近又完成“当代人文学术的交叉概念研究”论丛(杨慧林、夏可君等,共约150万字),正由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同时还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经典英译本汇释汇校”(杨慧林)、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形而上学的终结和当代基督神学研究”(李丙权)等。
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方向在原有《外国文学简编》(第六版)、《欧洲中世纪文学史》、《20世纪俄语作家史论》、《20世纪中外现代戏剧》等基础上,近三年重点推出了高旭东《比较文学实用教程》、梁坤《新编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名著批评经典》,进一步延伸了“批评史线索中的经典研究”之基本思路。近三年来,本方向还在CSSCI检索刊物发表论文17篇,在A&HCI检索刊物发表论文3篇;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布尔加科夫小说的神话诗学研究”(梁坤)、“中西比较诗学的语言阐释”(范方俊)等。
比较文化与艺术批评方向立足于文学艺术与西方宗教的跨学科研究,继续拓展《视觉·躯体·文本》、《破碎的痕迹》、《书写的神话》等论著的线索,近三年来又出版耿幼壮《圣痕:基督教与西方艺术》、雷立柏《西方经典英汉提要》(三卷本)等;同时还在CSSCI检索刊物发表论文23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特里·伊格尔顿非文学理论论著中的文学思想”(耿幼壮)、国家汉办项目“美国汉学及其影响”(陈倩)、以及多项国际合作课题;并主持自2004年以来每年一届的暑期国际学术研讨班、2007年以来每2-3年一届的“世界汉学大会”等重要学术合作。
本学科借助自身的优势领域和学术影响,长期主编“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月刊),被认为已经成为本学科领域学术评价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本学科主办的学术辑刊《基督教文化学刊》是文学与宗教跨学科研究领域的重要刊物,自2006年起被列入CSSCI核心期刊来源数据库,至今已连续出版26辑;本学科主办的《世界汉学》亦在汉学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预期科研目标:在完成现有课题、巩固相对优势、深化国际交流、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上,按照“西方文论经典释读”、“批评史线索中的文学经典”、“比较文学基本范畴与文献”等3条线索,推出新的代表性成果。
本学科的11名教师包括教授6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其中5人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 5人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及特聘教授各1人,全职外籍教师1人。
比较诗学与西方文论:杨慧林教授,David Jasper教授(讲座教授),夏可君副教授,李丙权讲师;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高旭东教授(特聘教授),梁坤教授,范方俊副教授;比较文化与艺术批评:耿幼壮教授,雷立柏教授(奥地利籍学者),陈倩讲师,金海鹰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