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专业介绍
2024复试名单
历史文献学:410
专门史:415
中国近现代史:413、402、389
中国古代史:392、392、394、396
2024拟录取名单
历史文献学:410
专门史:415、388
中国近现代史:402
中国古代史:392
五、参考书目及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史》上册,晁福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下册,宁欣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郑师渠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史》,郭大钧主编,耿向东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上古史》,周启迪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中古史》,孔祥民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近代史》,刘宗绪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现代史》,张建华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历史学专业基础科目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历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其目的是公平、科学、有效地测试考生所掌握的历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础研究方法,评价的标准是高等院校历史学学科优秀本科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1.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能辨析史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获取有效信息。
4.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国古代史 约30%
中国近现代史 约20%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约20%
世界近现代史 约30%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四、试卷题型结构
选择题 20小题,每小题4分,共80分
Ⅳ、考查内容
考查内容分为中国史(上古-2012年)和世界史(上古一2012年)两大范围。
1.史前时代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
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
文献与传说中的古史
2.夏商西周
夏朝与夏文化的探究
商朝及其考古发现
西周的兴衰
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西周的经济与文化
3.春秋战国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动
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4.秦汉
秦朝的统一及其历史影响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汉武帝的统治与西汉的强盛
豪强势力与东汉的统治
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秦汉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秦汉时期的文化
5.魏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东晋南朝的统治
十六国北朝的政治形势与民族关系
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6.隋唐五代
隋朝的统一与覆灭
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
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
安史之乱与唐后期的统治
五代更迭与十国分立
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经济
隋唐五代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隋唐五代时期的文化
五代十国的政治与经济
7.宋、辽、西夏、金、元
北宋的建立与巩固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与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建立与统治
辽、西夏、金的统治
辽、宋、西夏、金时期的民族关系
元朝的统治及其影响
元朝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
宋元时期的社会经济
宋元的对外关系
宋元时期的文化
8.明、清(鸦片战争前)
明前期的政治经济措施
明中期的政治、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
晚明政治与明末农民战争
明清鼎革与清初的社会矛盾
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康乾盛世及其社会问题
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文化
二、中国近现代史
1.列强的对华侵略
列强历次侵华战争
重要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
边疆危机与朝贡体系崩解
列强划分势力范围
2.清统治的衰落
太平天国时期的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的政权和制度
湘淮军与地方势力的崛起
清廷政局
义和团运动
3.近代化的启动
“师夷长技以制夷”
早期维新思潮
洋务运动
商办企业
戊戌维新运动
4.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期清教育改革
八旗绿营的衰落与新军的编练
会党与民变
5.辛亥革命
西学传播与革命思潮兴起
革命团队与政党的建立
武昌起义与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6.民初政局
民初政党与议会
二次革命、护国战争
南北对峙与军阀混战
7.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
民初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国民党改组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
8.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与苏维埃革命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内政、外交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与苏维埃政权
南京政府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
中间势力的主张与活动
9.抗日战争
日本侵华与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全面抗战的爆发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沦陷区与伪政权
侵华日军暴行
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战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
10.国共内战
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
内战时期的政治、经济与社会
解放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1956年)
政权的巩固与经济、文教建设
对外政策与抗美援朝
社会主义改造
1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956—1966年)
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经济建设的曲折
国内政治与对外关系
13.“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从“五一六通知”到全面内乱
批林批孔
从“反击右倾翻案风”到粉碎“四人帮”
14.拨乱反正(1976—1978年)
“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大讨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5.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2012年)
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特区建设与改革开放
邓小平南方谈话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一国两制”的提出与实践
深化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16.共和国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区域发展
17.共和国时期的文化、教育与科技
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1.史前人类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农业革命与文明的产生
史前文化
2.古代西亚诸文明
苏美尔-阿卡德文明
巴比伦文明
亚述文明
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历史
波斯帝国
古代西亚文字与宗教
3.古代埃及文明
古代埃及的主要王朝
宗教崇拜与墓葬习俗
古代埃及的文化
4.古代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吠陀时代、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
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
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
5.古代希腊文明
克里特-迈锡尼文明
希腊城邦制度
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
雅典民主政治
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
古代希腊的宗教与文化
6.古代罗马文明
罗马王政时代、共和国制度和罗马的扩张
元首政治与早期罗马帝国
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
晚期罗马帝国的统治
古代罗马文化
7.中世纪的西欧
欧亚民族大迁徙与法兰克王国
西欧封建制度
西欧主要国家的君主制度
中世纪的城市与大学
中世纪基督教的盛衰
中世纪西欧文化
8.中古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扩张
伊斯兰教的兴起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
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
9.中古时代的东欧与北欧
拜占庭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东欧诸国的起源和发展
莫斯科公国与俄罗斯帝国的兴起
北欧诸国的起源与发展
10.中古时代的东亚与南亚
日本政治体制的变迁
中日文化交流
朝鲜半岛的社会文化
蒙古人的扩张与影响
从笈多王朝到莫卧儿帝国
11.古代美洲文明
古代中美洲文明
印加文明
12.古代非洲文明
古代非洲诸国及社会变迁
四、世界近现代史
1.近代初期的欧洲
文艺复兴
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君主专制时期的英法
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
重商主义和商业战争
科学革命
2.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转型
尼德兰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开明君主专制
启蒙运动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工业革命
19世纪的英国改革
19世纪法国政治演进
美国内战
俄国农奴制改革
德意志的统一、意大利的统一
19世纪晚期欧美主要国家的政治与经济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工业文明
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近代欧美文学艺术的主要流派
3.近代的亚非拉
大西洋奴隶贸易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独立运动后拉美的政治与经济变化
19世纪中后期亚洲反殖斗争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瓜分非洲
埃及阿里改革
土耳其坦志麦特
日本明治维新
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
4.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维也纳会议与欧洲国际体系
两大军事同盟
第一次世界大战
5.俄国革命与共产国际
1905年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
德国十一月革命
匈牙利革命
共产国际
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
国际联盟
华盛顿会议
7.两战之间的世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斯大林模式”
西方国家的恢复与调整
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日本军国主义和德意法西斯
甘地主义
凯末尔主义
卡德纳斯改革
8.第二次世界大战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与欧美大国的对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欧洲战场与太平洋战场
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
雅尔塔体系
联合国的建立
冷战与两大阵营的对峙
殖民体系的解体与第三世界的兴起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
美国的内政与外交
西欧主要国家的内政与外交
战后的日本
西欧的一体化进程
当代科技革命
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苏南冲突
赫鲁晓夫的改革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超级大国地位的确立
戈尔巴乔改革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2.新旧格局交替时期的世界新趋势
两极格局瓦解对世界的影响
六、复试细则、录取办法
总成绩计算办法和排序规则1)总成绩的满分为1000 分,具体计算方法如下:总成绩= 初试总分(满分500分)X 1.0 + 复试笔试成绩(满分100分)X 1.0+ 面试成绩(满分100分)X4.02)各学科所有参加复试的考生按初始和复试总成绩分别进行名次排序,严格按考生总成绩排名择优录取。3)复试过程中,面试成绩低于60 分者;复试笔试成绩低于60 分者;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不合格者,视为复试不合格,均不予录取。
组织形式:人文学院资格审查和复试考核形式为现场。具体时间及安排以各学科通知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