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生物综合参考书目
《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2013年,朱大年、王庭槐;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2018年,周春燕、药立波; 《医学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2016年,曹雪涛;; 《医学遗传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2010年,陈竺。
2020年生物综合考研大纲
(科目代码:714)
Ⅰ.考试性质
生物综合是我校为招收生物学硕士(全日制)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自命题考试科目,旨在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Ⅱ.考查目标
生物综合考试范围为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和医学遗传学。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以上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1. 生理学,占 30分;
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占40分;
3. 医学免疫学,占40 分;
4. 医学遗传学,占40 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1. 单项选择题,120题,每小题1分,共120分;
2. 问答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
五、参考用书
1. 朱大年,王庭槐.生理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 周春燕,药立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 9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3. 曹雪涛.医学免疫学(第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4. 陈竺.医学遗传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Ⅳ.考查内容
一、生理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生理学,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
第二节 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体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第三节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1. 生理功能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2. 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 单纯扩散、经载体和经通道易化扩散、原发性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
1. 由G蛋白耦联受体、离子通道受体和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第三节 细胞的电活动
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简要的产生机制。
刺激和阈刺激,可兴奋细胞(或组织),组织的兴奋,兴奋性及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3. 动作电位(或兴奋)的发生和它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和经缝隙连接向另一细胞的传导。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
1.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2..横纹肌的收缩机制、兴奋-收缩偶联和影响收缩效能的因素。
第三章 血液
第一节 血液生理概述
血液的组成、血量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1.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
2.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1. 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与体内抗凝系统、纤维蛋白的溶解。
第四节血型和输血原则
1. ABO和Rh血型系统及其临床意义。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1. 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特点、及意义。
2. 心音,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
3.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第二节 心脏的电生理学及生理特性
1. 心肌细胞(主要是心室肌和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简要的形成机制。
2. 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第三节 血管生理
1. 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2. 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及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3. 微循环,组织液和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 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及其功能。
2.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心肺感受器反射和化学感受性反射。
3.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
4. 自身调节
5. 动脉血压的短期调节和长期调节。
第五节 器官循环
1. 冠脉循环和脑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第五章 呼吸
第一节 肺通气
1. 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胸膜腔内压,肺表面活性物质。
2. 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第一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1. 肺换气的基本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
2. 气体扩散速率,通气/血流比值及其意义。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和运输.
2. 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1. 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二氧化碳、H﹢和低氧对呼吸的调节。
2. 肺牵张反射。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第一节 消化生理概述
1.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和电生理特性。
2.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和胃肠激素。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和吞咽
1. 唾液的成分、作用和分泌调节。
2. 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的概念。
第三节 胃内消化
1. 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
2. 胃的容受性舒张和蠕动。胃的排空及其调节。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1. 胰液和胆汁的成分、作用及其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2. 小肠的分节运动
第五节 肝脏的消化功能和其他生理作用
1. 胆汁的肠肝循环
第六节 大肠的功能
1. 大肠液的分泌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2. 排便反射。
第七节 吸收
1. 主要营养物质(糖、蛋白质、脂类、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在小肠内的吸收部位及机制。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1. 食物的能量转化。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
2. 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临床的简化测定法。
3.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及其意义。
第二节 体温及调节
1. 体温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体温调节。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1. 肾脏的功能解剖特点。
2. 肾血流量及其调节。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1.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1. 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CL-、水、HCO3-、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
2. 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对H+、NH3、K+的分泌。
3. 肾糖阈的概念和意义。
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与稀释
1. 尿液的浓缩与稀释机制
第五节 尿生产的调节
1. 渗透性利尿和球-管平衡。
2. 肾交感神经、血管升压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心房钠尿肽对尿生成的调节。
第六节 清除率
1. 肾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测定的意义。
第七节 尿的排放
1. 排尿反射。
第九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1. 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2. 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和功能。
3. 经典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
4. 非定向突触传递(或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和电突触传递。
5. 神经递质的鉴定,神经调质的概念和调制作用,递质共存及其意义。受体的概念、分类和调节,突触前受体。周围神经系统中的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及其相应的受体。
6. 反射活动的中枢控制,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1. 感受器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2. 感觉的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及其在感觉形成中的作用。
3. 大脑皮质(层)的感觉(躯体感觉和特殊感觉)代表区。
4. 体表痛、内脏痛和牵涉痛。
5.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眼的调节。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及其依据,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作用,视锥细胞和色觉的关系。视力(或视敏度)、暗适应和视野。
6.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1.运动传出通路的最后公路和运动单位。
2. 牵张反射(腱反射和肌紧张)及其机制,各级中枢对肌紧张的调节。
3. 大脑皮质运动区,运动传出通路及其损伤后的表现。
4. 基底神经节和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
1.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功能特征。脊髓、低位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第五节 脑电活动及觉醒和睡眠
1. 自发脑电活动和脑电图,皮层诱发电位。
2. 觉醒和睡眠。
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
1. 学习和记忆的形式,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学习和记忆的机制。
2. 大脑皮质功能的一侧优势和优势半球的语言功能。
第十章 内分泌
第一节 内分泌与激素
1. 激素的概念和作用方式,激素的化学本质与分类,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激素的作用机制,激素分泌的调节。
第二节 下丘脑-垂体及松果体内分泌
1. 下丘脑-垂体系统的功能联系和神经垂体激素。
2. 下丘脑调节肽和腺垂体激素。
3. 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第三节 甲状腺内分泌
1.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
2. 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第四节 甲状旁腺、维生素D与甲状腺C细胞内分泌
1.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1,25-二羟维生素D3的生理作用及它们的分泌或生成的调节。
第五节 胰岛内分泌
1.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第六节 肾上腺内分泌
1.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和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第十一章 生殖
第一节 男性生殖功能与调节
1. 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睾酮的生理作用,睾丸功能的调节。
第二节 女性生殖功能与调节
1. 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卵巢周期和子宫周期(或月经周期),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2. 卵巢功能的调节,月经周期中下丘脑-腺垂体-卵巢-子宫内膜变化间的关系。胎盘内分泌功能。
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1. 组成蛋白质的元素
2. 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第二节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1.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2.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3.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4.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5. 蛋白质的分类
第三节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 蛋白质的主要功能
2. 蛋白质执行功能的主要方式
3. 蛋白质一级结构决定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
4. 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四节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1. 蛋白质的两性电离
2. 蛋白质的胶体性质
3. 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
4. 蛋白质的紫外吸收
5. 蛋白质的呈色反应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核酸的化学组成以及一级结构
1. 核苷酸的结构
2. 核酸的一级结构
第二节 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1.DNA的二级结构是双螺旋结构
2. DNA的双链经过盘旋折叠形成致密的高级结构
3. DNA的功能
第三节 R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1. 信使RNA的结构与功能
2. 转运RNA的结构与功能
3. 核蛋白体RNA的结构与功能
4. 组成性非编码RNA是保障遗传信息传递的关键因子
5. 调控性非编码RNA参与基因表达调控
第四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1. 核酸的一般理化性质
2. DNA的变性
3. DNA的复性与分子杂交
第三章 酶与酶促反应
第一节 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1.酶的化学本质
2.酶的分子组成的基本概念
3.酶的活性中心和必需基团
4. 同工酶的概念及特点
第二节 酶的工作原理
1.酶促反应的特点
2.酶促反应的机理
第三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1. 影响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几种因素及其动力学特点
第四节 酶的调节
1.酶活性的调节(酶原的激活、别构酶和共价修饰)
2.酶含量的调节
第四章 糖代谢
第一节 糖的摄取与利用
1. 糖消化后的吸收
2. 细胞摄取需要转运蛋白
第二节 糖的无氧氧化
1. 糖无氧分解(酵解)概念、反应部位和过程及其生理意义,对限速酶、关键酶的调节
第三节 糖的有氧氧化
1. 糖有氧氧化概念、反应部位和过程及其生理意义,对限速酶、关键酶的调节
第四节 磷酸戊糖途径
1. 磷酸戊糖途径概念、反应部位和基本过程及其生理意义,对限速酶的调节
第五节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1. 糖原合成及分解的基本反应过程、部位、生理意义,及对限速酶的调节
第六节 糖异生
1. 糖异生的基本反应过程、部位、生理意义,及对限速酶的调节
第七节 血糖及其调节
1. 血糖的概念、正常值,掌握血糖来源与去路,激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及其临床意义
第五章 生物氧化
第一节 线粒体氧化体系与呼吸链
1.呼吸链的定义、组成及其作用
2.两条主要呼吸链传递顺序
第二节 氧化磷酸化与ATP的生成
1.氧化磷酸化定义、偶联部位及偶联机制
2. ATP的生成和利用
第三节 氧化磷酸化的影响因素
1.电子传递抑制剂的作用部位
2. 两种穿梭机制
第四节 其他氧化与抗氧化体系
1. 单加氧酶催化底物分子羟基化
2. 线粒体呼吸链可产生活性氧
3. 抗氧化酶体系可清除活性氧
第六章 脂质代谢
第一节 脂质的构成、功能及分析
1.脂类的特性、分类、分布
2.脂类的生理功能
第二节 脂质的消化与吸收
1.脂类的消化
2.脂类的吸收
第三节 甘油三酯代谢
1.脂肪酸的β-氧化过程和调节
2.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3.脂肪的合成
第四节 磷脂代谢
1. 甘油磷脂的合成和分解代谢
第五节 胆固醇代谢
1. 胆固醇的合成、酯化和代谢转变与排泄
第六节 血浆脂蛋白及其代谢
1.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结构、功能和代谢
2.载脂蛋白
第七章 蛋白质消化吸收和氨基酸代谢
第一节 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
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2.蛋白质的需要量和营养价值
3.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
4.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第二节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1.氨基酸的一般代谢概况
2.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3.a酮酸的代谢
第三节 氨的代谢
1.体内氨的来源和转运
2. 尿素的生成
第四节 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1.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2.一碳单位的代谢
3.含硫氨基酸的代谢
4.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
第八章 核苷酸代谢
第一节 核苷酸代谢概述
1. 核苷酸的生物学功能
2. 核苷酸经核酸酶水解后被吸收
第二节 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与分解代谢
1.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2.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第三节 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与分解代谢
1.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2.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第九章 代谢的整合与调节
第一节 代谢的整体性
1. 代谢的整体性,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关联,糖、脂和蛋白质代谢的相关联系
第二节 代谢调节的主要方式
1. 对关键酶活性的调节,激素调节
第三节 体内重要组织和器官的代谢特点
1. 体内主要器官或组织如肝、脑、心和肌肉主要物质代谢途径特点、供能方式与特异酶分布的关系
第十章 DNA的合成
第一节 DNA复制的基本规律
1. 半保留复制
2. 复制的起始点与方向
3. 半不连续合成
4. 复制的高保真性
第二节 DNA复制的酶学和拓扑学
1. DNA聚合酶,拓扑异构酶,解旋酶,单链结合蛋白,DNA连接酶
第三节 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
1. 复制的起始
2. DNA链的延长
3. 复制终止
第四节 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
1. 真核生物复制过程
2. 端粒酶
第五节 逆转录
1. 反转录酶,反转录酶病毒,意义
第十一章 DNA损伤和损伤修复
第一节 DNA损伤
1. DNA损伤因素,DNA损伤类型
第二节 DNA损伤修复
1. 光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SOS修复
第三节 DNA损伤和修复的意义
1. DNA损伤双重效应,损伤修复和疾病相关
第十二章 RNA的合成
第一节 原核生物转录的模板和酶
1. 转录模板、RNA聚合酶、模板与酶的辨认结合
第二节 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
1. 转录起始需要RNA聚合酶全酶
2. RNA聚合酶核心酶独立延长RNA链
3. 转录延长与翻译同时进行
4. 转录终止
第三节 真核生物RNA的合成
1. 多种DNA依赖的RNA聚合酶
2. 顺式作用元件和转录因子
3. 真核生物RNA转录延长和翻译不同步
4. 转录终止和加尾修饰同步
第四节 真核生物前体RNA的加工和降解
1. 真核生物mRNA的转录后加工
2. tRNA的转录后加工
3. rRNA的转录后加工
4. RNA催化内含子自剪接
5. 真核RNA降解
第十三章 蛋白质合成
第一节 蛋白质合成体系
1. 合成的模版,场所,酶与蛋白质因子,tRNA
第二节 氨基酸与tRNA的连接
1. 氨酰-tRNA合成酶,氨酰-tRNA
第三节 肽链的合成过程
1. 翻译的起始、延长、终止
第四节 蛋白质合成后的加工和靶向输送
1. 肽链折叠需要分子伴侣
2. 水解加工后具有活性
3. 氨基酸残基的化学修饰
4. 亚基聚合形成四级结构
5. 蛋白质合成后的靶向输送
第五节 蛋白质合成的干扰和抑制
1. 抗生素,毒素抑制蛋白质合成
第十四章 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
第一节 细胞信号转导概述
1. 细胞外化学信号(可溶性和膜结合)
2. 特异性受体接受细胞外信号
3. 细胞内信号形成转导网络
第二节 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
1. 第二信使结合并激活下游信号分子
2. 酶通过酶促反应传递信号
3. 信号转导蛋白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传递信号
第三节 细胞受体介导的细胞内信号转导
1. 细胞内受体
2. 离子通道受体,GPCR和酶偶联受体
第四节 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规律
1. 信号传递和终止涉及双向反应
2. 信号在转导过程中逐级放大
3. 信号转导途径的通用性、专一性、多样性
第十五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第一节 血浆蛋白质
1. 血浆蛋白质的分类、性质和功能
第二节 血红素的合成
1. 血红素的合成过程和调节
第三节 血细胞的物质代谢
1. 红细胞代谢
2. 白细胞代谢
第十六章 真核基因与基因组
第一节 真核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1. 真核基因的基本结构
2. 基因编码区编码多肽链和特定的RNA分子
3. 调控序列参与真核基因表达调控
第二节 真核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
1. 真核基因组具有独特的结构
2. 真核基因组中存在大量重复序列
3. 真核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多基因家族与假基因
4. 线粒体DNA的结构
5. 人基因组约有两万个蛋白质编码基因
第十七章 基因表达调控
第一节 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1. 基因表达产生有功能的蛋白质和RNA
2. 基因表达具有时间特异性和空间特异性
3. 基因表达的方式存在多样性
4. 基因表达受调控序列和调节分子共同调节
5. 基因表达调控呈现多层次和复杂性
第二节 原核基因表达调控
1. 操纵子是原核基因转录调控的基本单位
2. 乳糖操纵子是典型的诱导型调控
3. 色氨酸操纵子通过阻遏作用和衰减作用抑制基因表达
4. 原核基因表达在翻译水平受到精细调控
第三节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
1. 真核基因表达特点
2. 染色质结构与真核基因表达密切相关
3. 转录起始的调节
4. 转录后调控主要影响真核mRNA的结构与功能
5. 真核基因表达在翻译及翻译后仍可受到调控
第十八章 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
第一节 分子杂交与印记技术
1. 分子杂交和印迹技术的原理
2. 印迹技术的类别及应用
第二节 PCR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1. PCR技术的工作原理
2. PCR技术的主要用途
3. 几种重要的PCR衍生技术
第三节 DNA测序技术
1. 双脱氧法和化学降解法是经典DNA测序方法
2. 第一代全自动激光荧光DNA测序仪器基于双脱氧法
3. 高通量DNA测序技术使基因测序走向医学实用
4. DNA测序在医学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第四节 生物芯片技术
1. 基因芯片
2. 蛋白质芯片
第五节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与结构分析
1. 蛋白质沉淀用于蛋白质浓缩及分离
2. 透析和超滤法去除蛋白质溶液中的小分子化合物
3. 电泳分离蛋白质
4. 层析分离蛋白质
5. 蛋白质颗粒沉降行为与超速离心分离
6.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分析
7.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分析
第六节 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技术
1.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技术
2. DNA-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技术
第十九章 DNA重组和重组DNA技术
第一节 自然界的DNA重组和基因转移
同源重组、位点特异性重组、转座重组、接合作用、转化作用和转导作用
第二节 重组DNA技术
1. 重组DNA技术常用的工具酶
2. 常用的克隆/表达载体
3. 重组DNA技术的基本操作步骤
第二十章 基因结构功能分析和疾病相关鉴定克隆
第一节 基因结构分析
1. 鉴定基因的顺式元件
2. 检测基因的拷贝数
3. 分析基因表达产物
第二节 基因功能研究
1. 生物信息学了解基因功能
2. 基因发挥作用的本质是其表达产物的生物化学功能
3. 利用工程细胞研究基因功能
4. 利用基因修饰动物整体研究基因功能
第三节 疾病相关基因鉴定和克隆原则
1. 确定疾病表型和基因间的实质联系
2. 学科多途径综合策略
3. 多种克隆疾病相关基因方法的交汇
第四节 疾病相关基因鉴定克隆的策略和方法
1. 不依赖染色体定位的疾病相关基因克隆策略
2. 定位克隆是鉴定疾病相关基因的经典方法
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全外显子测序
4. 生物信息学分析
第二十一章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第一节 癌基因
1. 原癌基因
2. 病毒癌基因
3. 原癌基因的活化机制
4. 原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生长因子密切相关
5. 癌基因是肿瘤治疗的分子靶点
第二节 抑癌基因
1. 抑癌基因对细胞增殖负性调控
2. 抑癌基因失活机理
3. 抑癌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4. 肿瘤发生发展涉及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共同作用
第二十二章 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第一节 基因诊断
1. 基因诊断的概念及特点
2. 基因诊断的样品来源
3. 基因诊断的基本技术
4. 基因诊断的医学应用
第二节 基因治疗
1. 基因治疗的基本策略
2. 基因治疗的基本程序
3. 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
4. 基因治疗的前景与问题
三、医学免疫学
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
第一节 医学免疫学简介
1.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2.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3.免疫性疾病
4.免疫学的应用
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1.经验免疫学时期
2.科学免疫学时期
3.现代免疫学时期
第三节 免疫学发展的趋势
第二章 免疫组织和器官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
1.骨髓
2.胸腺
第二节 外周中枢免疫器官
1.淋巴结
2.脾
3.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第三节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1.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2. 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三章 抗原
第一节 抗原的性质和分子结构基础
1.抗原的基本特性:免疫原性与免疫反应性
2.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抗原特异性
3.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抗原表位
4.半抗原和载体效应
5.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
第二节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1.抗原分子的理化与结构性质
2.宿主的特性
3.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1. Th细胞参与的分类
2.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3.根据抗原提呈细胞内抗原的来源分类
第四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1.超抗原
2.佐剂
3.丝裂原
第四章 抗体
第一节 抗体的结构
1.抗体的基本结构
2.抗体的辅助成分
3.抗体分子的水解片段
第二节 抗体的多样性和免疫原性
1. 抗体的多样性
2. 抗体的免疫原性
第三节 抗体的功能
1.识别抗原
2.激活补体
3.结合Fc受体
4.穿过胎盘和黏膜
第四节 各类抗体的特性与功能
1.IgG
2.IgM
3.IgA
4.IgD
5.IgE
第五节 人工制备抗体
1.多克隆抗体
2.单克隆抗体
3.基因工程抗体
第五章 补体系统
第一节 补体概述
第二节 补体激活途径
1.经典途径
2.旁路途径
3.甘露糖途径
第三节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第六章 细胞因子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分类
第三节 细胞因子受体
第四节 细胞因子的免疫性功能
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第一节 人白细胞分化抗原
1.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
2.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功能
第二节 黏附分子
1.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2.整合素家族
3.选择素家族
4.黏附分子的功能
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第一节 人类MHC结构及其遗传特征
1.经典的HLAⅠ类及Ⅱ类基因
2.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3. 人类MHC的遗传特点
第二节 人类MHC产物——HLA分子
1. HLA分子的分布
2. HLA分子的结构及其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
3. HLA分子的功能
第九章 B淋巴细胞
第一节 B细胞的分化发育
第二节 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第三节 B细胞的分类
1.B1细胞
2.B2细胞
第四节 B淋巴细胞的功能
第十章 T淋巴细胞
第一节 T细胞的分化发育
1. T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
⒉ T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中的增殖分化
第二节 T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1.TCR-CD3复合物
2.CD4和CD8
3.共刺激分子
4.丝裂原受体及其他表面分子
第三节 T细胞的分类和功能
1.根据所处的活化阶段分类
2.根据TCR类型分类
3.根据CD分子分亚群
4.根据功能特征分亚群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加工及提呈
第一节 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与特点
1. 抗原提呈细胞的分类
2. 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
第二节 抗原的加工及提呈
1. APC提呈抗原的分类
2. APC加工和提呈抗原的途径
第十二章T淋巴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第一节 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1. APC向T细胞提呈抗原的过程
2. APC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1. T细胞活化涉及的免疫分子
2. T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途径和靶基因
3. 抗原特异性T细胞克隆性增殖和分化
第三节 T细胞的免疫效应和转归
1. Th的免疫效应
2. CTL的免疫效应
3. 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
4. 活化T细胞的转归
第十三章 B淋巴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第一节 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1. 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
2. B细胞活化需要的信号
3. B细胞的增殖和终末分化
第二节 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
第三节 体液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一般规律
第四节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
第十四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介导的免疫应答
第一节 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
1. 组织屏障及其作用
2. 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作用
3. 固有免疫分子及其主要作用
第二节 固有免疫应答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1. 固有免疫的应答特点
2. 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3. 固有免疫应答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第十五章免疫耐受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形成
1.胚胎期及新生儿期接触抗原所致的免疫耐受
2.后天接触抗原所致的免疫耐受
第二节 免疫耐受机制
1.中枢耐受
2.外周耐受
第三节 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
1.诱导免疫耐受
2.打破免疫耐受
第十六章免疫调节
第一节 免疫分子的免疫调节作用
1.抗体或免疫复合物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2.炎症因子分泌的反馈调节
3.补体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⒋ 免疫细胞表面活化受体和抑制受体的免疫调节
第二节 免疫细胞的免疫调节
1. 调节性T细胞的免疫调节
2. Th1, Th2和Th17的免疫调节
第三节 其他形式的免疫调节
1. 活化诱导的细胞凋亡对效应功能的调节
2. 免疫-内分泌-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和调节
3. 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第一节 I型超敏反应
1. 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2. 发生机制
3. 遗传与环境因素
4. 临床常见疾病
5. 防治原则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1. 发生机制
2. 临床常见疾病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1. 发生机制
2. 临床常见疾病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1.发生机制
2. 临床常见Ⅳ型超敏反应
3. Ⅳ型超敏反应的皮试实验
第十八章 自身免疫病
第一节 自身免疫病诱发因素与机制
1. 诱发自身免疫病的因素
2. 诱发免疫耐受异常的机制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的病理机制
1.自身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病
2.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病
第三节 自身免疫病分类和基本特征
1. 自身免疫病分类
2. 自身免疫病基本特征
第四节 自身免疫病防治原则
1. 去除引起免疫耐受异常的因素
2. 抑制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应答
3. 重建对自身抗原的特异性免疫耐受
第十九章 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
1. 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2. 自身免疫病发病的相关因素
3. 自身免疫病的组织损伤机制
4. 原发性自身免疫病举例
5. 自身免疫病治疗原则
第二十章 免疫缺陷病
第一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1.T B细胞联合免疫缺陷
2.以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病
3. 吞噬细胞数量,功能先天缺陷
4.补体系统缺陷病
5. 其他定义明确的免疫缺陷综合征
第二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1. 诱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因素
2.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第二十一章 移植免疫
第一节 第一节 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
1. 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
2. T细胞识别同种抗原的机制
3. 移植排斥反应的效应机制
第二节 第二节 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
1. 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2.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第三节 第三节 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原则
第四节 器官移植相关的免疫学问题
第二十二章 免疫学检测技术
第一节 体外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检测抗原或抗体的体外实验
第三节 免疫细胞功能的检测
1. 免疫细胞的分选
2. 免疫细胞功能的测定
第二十三章 免疫学防治
第一节 免疫预防
1. 疫苗的基本要求
2. 疫苗的种类及其发展
3. 疫苗的应用
第二节 免疫治疗
1. 分子治疗
2. 细胞治疗
3. 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
四、医学遗传学
第一章 遗传学与医学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的遗传基础
1. 遗传病的概念。
2. 遗传病的特点。
3. 遗传病与先天性疾病、家族性疾病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节 医学遗传学发展简史
1. 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
2. 染色体遗传学说。
3. 医学分子遗传学大事记。
第三节 遗传性疾病的分类
1. 遗传性疾病的类型。
2. 染色体病、单基因病、体细胞遗传病的特点。
第二章 DNA与遗传信息传递
第一节 DNA结构与特征
1. DNA的结构。
2. DNA结构的生物学意义。
3. 人类基因组DNA的组成与结构特点。
4. 重复序列的类型与特点。
第二节 基因及其表达与调控
1. 外显子、内含子、侧翼序列的定义与功能。
2. 侧翼序列所包含的原件类型。
3. 基因表达调控机制。
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传递
1. DNA复制的特点、复制子的概念。
2. 细胞分裂的类型与时相特点。
3. 减数分裂的生物学意义。
4. 遗传学三大定律的内容与意义。
第四节 基因突变与修复
1. 基因突变的类型。
2. 点突变、移码突变、动态突变的概念与类型。
3. 动态突变与一些遗传病发生的关系与机制。
4. DNA修复的类型与机制。
第三章 人类基因组学
第一节 人类基因组计划
1. 遗传图谱绘制所需的标记。
2.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技术积累、突破与历史意义。
第二节 功能基因组学
1. 非编码RNA、重复序列的功能。
2. 基因组表达产物功能研究的主要策略。
3. 基因组多样性、比较基因组学的概念。
4. 模式生物对于人类基因组功能与疾病解析的重要性。
第三节 基因组学与人类健康
1. 基于基因组的诊断学。
第四章 人类染色体与染色体病
第一节 人类染色体的基本特征
1. 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区别与联系。
2. 染色体的包装。
3. 莱昂假说的内容与意义。
4. 人类染色体的数目与结构特征。
5. 性别决定机制。
6. 核型的概念、染色体显带技术。
第二节 染色体畸变
1. 染色体畸变的诱因。
2. 染色体数目畸变的类型与可能的发生机制。
3. 染色体结构畸变的类型、机制与描述方法。
第三节 染色体病
1. 染色体病的概念。
2. 常见染色体病举例及其发病机制、临床特点。
3. 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与发病机制。
第五章 单基因遗传病
第一节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特征、举例。
2. 婚配类型与发病风险计算。
第二节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特征、举例。
2. 婚配类型与发病风险计算。
第三节 X连锁显性遗传病
1. X连锁显性遗传病特征、举例。
2. 婚配类型与发病风险计算。
第四节 X连锁隐性遗传病
1. X连锁隐性遗传病特征、举例。
2. 婚配类型与发病风险计算。
第五节 Y连锁遗传病
1. Y连锁遗传的特征。
第六节 影响单基因遗传病分析的因素
1. 表现度、外显率、拟表型的概念、区别。
2. 基因多效性、遗传异质性的概念与机制。
3. 从性遗传与限性遗传的概念与区别。
4. 遗传印记的概念。
第六章 多基因遗传
第一节 数量性状的多基因遗传
1. 数量性状、质量性状的概念。多基因遗传的特点。
2. 易患性与发病阈值的关系。易感性的概念。
第二节 多基因病的遗传
1. 遗传度的概念与计算。
2. 常见多基因遗传病举例。
第七章 群体遗传
第一节 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在群体中的平衡: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
1. 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的表述及其发生条件。
2. 双等位基因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的推证。
第二节 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的应用
1. 基因频率的计算以及杂合度的估算。
第三节 影响群体基因频率的因素
1. 突变和选择对于基因频率的影响、自然选择、适合度、选择系数的概念。
2. 遗传漂变的概念。
第四节 近婚系数
1. 近婚系数的概念与计算。
第八章 生化遗传病
第一节 血红蛋白病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1. 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及其遗传控制规律。
2. 血红蛋白病、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第二节 血浆蛋白病
1. 血友病的发病机制。
第三节 酶蛋白病
1. 酶蛋白病的概念。
2. 氨基酸代谢病、糖代谢病、脂类代谢病、嘌呤代谢病等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第四节 受体蛋白病
1.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遗传学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第五节 膜转运载体蛋白病
1. 肝豆状核变性、先天性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症、胱氨酸尿症的遗传学发病机制。
第九章 线粒体遗传病
第一节 mtDNA的结构特点与遗传特征
1. 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与遗传特征。
2. 线粒体基因组突变率高的原因。
第二节 线粒体基因突变与常见线粒体遗传病
1. 线粒体基因突变的类型。
2. 常见线粒体病举例。
第十章 药物反应的遗传基础
第一节 药物遗传学
1. 药物代谢的遗传学基础、举例。
第二节 药物基因组学
1. 遗传多态性与药物代谢的关系。
2. 个性化用药的概念与其遗传学基础。
第十一章肿瘤遗传学
第一节 染色体异常与肿瘤
1. 肿瘤的克隆演进与染色体变异的关系。
2. 标记染色体的概念与生物学意义、举例。
第二节 癌基因
1. 癌基因的概念、功能、作用机制。
2. 癌基因的激活机制。
第三节 肿瘤抑制基因
1. 抑癌基因的发现,常见抑癌基因举例。
2. 杂合性丢失LOH的概念。
第四节 肿瘤发生的遗传学理论
1. 肿瘤发生的单克隆起源学说。
2. 二次打击学说、多步骤遗传损伤学说的内容。
第五节 遗传性恶性肿瘤
1. 遗传恶性肿瘤综合征的概念
2.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恶性肿瘤综合征举例。
第十二章临床遗传学
第一节 遗传病的诊断
1. 遗传病临床诊断的类型。
2. 临症诊断有哪些常规内容、出生前诊断有哪些方法。
第二节 遗传病病的治疗
1. 遗传病治疗的方式有哪些。
2. 基因治疗的原理与策略。
第三节 遗传病的预防
1. 遗传筛查的概念、类型。
2. 遗传咨询的概念、对象与步骤。
3. 再发风险估计、Bayes法。
第十三章表观遗传学
第一节 表观遗传修饰机制
1. 表观遗传学的概念、与经典遗传学的关系。
2. 表观遗传修饰的主要机制、DNA甲基化与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的作用机制。
3. 基因组印记与表观遗传修饰的关系、PWS、BWS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第二节 表观遗传与疾病
1. 表观遗传修饰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2. 肿瘤发生发展的表观遗传异常。
3. 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的表观遗传修饰异常机制。
第三节 表观遗传的生物学意义
1. 表观遗传学与生物进化的关系,及其对于进化理论的思考。
2. 表观遗传学对于生活环境的重要性的启发与意义。
更多考研咨询请联系新祥旭郭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