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祥旭考研官网欢迎您!

预约报名

辽大考研辅导班:辽宁大学2018年历史学专业考研真题

新祥旭徐老师15717173284 / 2020-03-30

 一、名词解释

1.《通典》

《通典》是我国第一部典制体通史,即专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作者杜佑,字君卿,京兆万年(陕西长安县)人。他在刘秩《政典》的基础上,用力三十余年撰成《通典)。全书共200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刑、州郡、边防九门,记载了上古到唐代宗时期的各种典章制度及其沿革。《通典》的问世,创立了一种崭新的史书体裁-一政书体,对后世史学影响巨大。

2.东北抗日义勇军

东北义勇军是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沦陷初期,以部分东北军旧部和爱国民众自发组成的抗日武装力量,人数最多时曾达三十万人上下,活动地区几乎遍于东北全境。义勇军的兴起,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意志,并且及时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揭穿了日本帝国主义伪造民意、树立伪满傀儡政权的阴谋。当时在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压迫和包围之下,在国民党政府不抵抗和不援助的打击之下,在武器装备、军事训练各方面相形见绌处于劣势的情势之下,东北义勇军将士不顾一切,为了挽救危亡揭竿而起,并以血肉之躯和敌人以死相拼,这种民族气概,爱国精神,是永远值得歌颂敬佩的。

3.米格都战役(略)

4.丕平献土

加洛林王朝的创建者矮子丕平献纳给教皇的土地。751年,法兰克王国的宫相矮子丕平在贵族、尤其是教皇的支持下,废黜墨洛温国王,自己登上了王位,建立加洛林王朝。754年,教皇又为其加冕。为了报答教皇,他征服了伦巴第人,并把意大利中部的部分地区赠与教皇,从而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这一事件史称“丕平献土”。

5.开罗宣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11月22~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的国际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美国总统F.D.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中国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1943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本转变的一年,为了加强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在军事和政治上协调行动,讨论制定联合对日本作战计划和解决远东问题,决定举行这次会议。会议签署了《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简称《开罗宣言》。会议结束后,《开罗宣言》经I.V.斯大林同意于1943年12月1日公布于世。宣言声明: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并惩罚日本侵略;剥夺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地区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日本攫取的中国的领土,如满洲(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宣言最后宣称:将坚持长期作战以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开罗宣言》是确定日本侵略罪行及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国际文件。

6.瓦特蒸汽机

瓦特蒸汽机是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种现代化的机械,它的出现,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16世纪末到17世纪后期,英国的采矿业,特别是煤矿,已发展到相当的规模。排水的现实的需要促使许多人致力于“以火力提水”的探索和试验。英国的仪器修理工瓦特于1765年发明了蒸汽机,并于1769年取得了英国的专利。 1782年前后,瓦特将机器进一步改进,瓦特的创造性工作使蒸汽机迅速地发展,他使原来只能提水的机械,成为了可以普遍应用的蒸汽机,并使蒸汽机的热效率成倍提高,煤耗大大下降。因此瓦特是蒸汽机最主要的发明人。自18世纪晚期起,蒸汽机不仅在采矿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冶炼、纺织、机器制造等行业中也都获得迅速推广。它使英国的纺织品产量成倍增长,为市场提供了大量消费商品,加速了资金的积累,并对运输业提出了迫切要求。但蒸汽机也有弱点,离不开锅炉,整个装置笨重、庞大,热效率低,转速的提高潜力小,功率小。但从总体上说,蒸汽机的出现和改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7.平籴法

战国时魏国李悝变法的内容之一。平籴法规定年成好时,政府以平价购入粮食,灾年再以平价出售,用“取有余以补不足”的办法来平衡粮食价格。目的是防止商人垄断粮价,造成“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的现象,以稳定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的经济基础。

三,简答题

1.戊戌变法的内容与历史意义

1)政治方面:广开言路,提倡官民上书,不许任何人阻挠;撤除闲散衙门和重叠机构,裁减兄员;准许旗人自谋生计。

2)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局,提倡实业,奖励发明;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务;裁减驿站,设立邮政局;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决算。

3)文化教育方面: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将各省书院和过多的祠庙改为学堂,鼓励地方和私人办学堂,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级学堂一律兼习中学和西学;允许自由创办学会、报馆;设立译书局,编译外国新书;派人出国游历、留学。

4)军事方面:裁减绿营,淘汰冗兵,采用新法练兵,添设海军,实行保甲。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虽然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也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一、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慈禧以惨痛教训。签订《辛丑和约》后,慈禧太后下令实行新政,其内容有编练新军;废科举,建学堂;奖励民办工厂;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其中有些改策已经超出了当年维新变法的内容。

二、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戊戌政变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此条更准确的说应为戊戌政变的影响,而不是戊戌变法本身的影响。)

三、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1)变法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认为,不变没有出路,变是古今通理,中国还应该大变、全变。

2)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维新派只敢讲“民权”,承认人民有参与管理政治的权利,但是不敢讲“民主”,不肯承认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戊戌维新之后,民主思潮就充分发展起来了。

3)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戊戌维新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四、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戊戌维新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戊戌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除“小说界革命”外,维新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学革命”。

2.英法百年战争的原因与影响

►原因:

1)是12世纪以来英法两国争夺大陆领土的斗争和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2)弗兰德尔问题。英法都在争夺法国北部的商业区,尤其是毛纺业发达的弗兰德尔地区。

3)法国王位继承问题。1328年,法国卡佩王朝绝嗣,瓦罗亚家族的菲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要求以腓力四世外孙的资格继位,王位继承问题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1337年,英王爱德华三世自称法国国王,战争开始。

►战争性质:

英法百年战争是英法两国封建主为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进行的一次战争。第一、二阶段是英法封建主之间的争权夺利的封建混战;后来由于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以及法国人民奋起抗击英国侵略者,在法国方面,这场战争带有反侵略战争的性质。

►影响:

百年战争,不论对英国或法国人民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当时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时代,在战争和疫病的双重打击下,英法两国的经济大受创伤,民不聊生。同时战争使法国基本上完成了统一,促进了法兰西民族的融合过程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百年战争还导致了:一是加剧了英法两国国内的社会矛盾,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二是打击了法国的封建势力,同时造成了英国封建主内部的残杀(玫瑰战争),为16世纪英法君主专制政权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四,论述题

1.清朝边疆政策

(一)东北地区。在东北地区,清廷实施军府制,设奉天将军驻盛京,吉林将军驻吉林,黑龙江将军驻齐齐哈尔。又分设总管、副都统等机构,加强管理。对于边远地区如黑龙江下游、库页岛等地未入旗藉的少数民族,则沿用当地旧制设乡长(喀喇达)和姓长(噶珊达)。清政府还在黑龙江两岸和额尔古纳河设卡伦,建立常规巡边制度,加强对俄国的防范。

(二)蒙古地区。在内外蒙古地区,均实行扎萨克制度,即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划分为旗,旗是基本行政单位,合若干旗为一盟。旗有扎萨克(即旗长),盟有盟长。扎萨克为世袭之职,盟长则由中央任命。此外,中央又派大员驻在各要地,以加强控制。此外,清政府在内蒙古地区设察哈尔、热河都统、绥远将军、在外蒙古地区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科布多参赞大臣、库伦办事大臣等,以加强对蒙古地区的管理。

(三)新疆地区。在新疆地区,乾隆时征服准噶尔及回部后,为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统治,设伊犁将军,驻惠远城(今霍城东南),又设参赞大臣为辅,总理天山南北路之军事、政治、边防诸务。在天山南路地区,也就是在回部(维吾尔族)地区,于喀什噶尔(今喀什市)设参赞大臣,节制天山南路各城。伯克,由维吾尔贵族充任,以管理各城事务,但废除原有的伯克世袭制,伯克可随时升调,其制与内地的官制基本相同。

(四)西藏地区。乾隆年间,清廷提高了驻藏大臣的职权,明确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的地位平等。西藏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长官及各大寺庙的管事喇嘛,都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简选。西藏的对外联系,均由驻藏大臣全权办理。达赖、班禅的财政机构的一切开支,统归驻藏大臣稽查总核。达赖、班禅的继承人问题,也必须由驻藏大臣监临决定。乾隆帝特创金奔巴瓶制度,在大昭寺内设一金奔巴瓶,规定达赖、班禅及大呼图克图的灵童转世,须由诸喇嘛当众于金瓶内抽签,并由驻藏大臣或理藩院尚书亲临监督确定,以避免地方上层贵族操纵,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控制。

(五)西南地区。清初对苗族及其少数民族的统治是沿袭元、明的土司制度,即以少数民族的首领担任当地的土官,文职有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武职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长官等。自明朝以来,为了加强中央的权力,消弭土司之患,即开始改土归流,就是废除世袭的土官,改设可以随时任免的流官。清朝的不断实行改土归流政策,但集中地、较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是在雍正一朝。雍正四年(1726年)至九年,清政府采纳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通过招抚和镇压相结合的办法,在少数民族众多的广大西南地区,进一步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将很多少数民族世袭的土司改为流官。清廷在原土司地区设立府、厅、州、县,实行与汉族相同的制度,如清丈土地,编制户口,纳粮当差等。大大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西南边防。

2.为什么抗日战争由8年抗战改称14年抗战

抗战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件算起比较合理。

(一)从中日关系的发展情况来看,尽管此前中日之间爆发过战争乃至冲突,例如甲午战争、济南惨案,但这些事件都并未造成大规模的抗日战争。甲午战争为中国传统封建王朝与日本之间的战争,中国大多数民众的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尚未完全觉醒,所以不能纳入抗日战争的范畴;济南惨案中,日军的暴行使蒋介石对日本彻底失望,并开始转向美国,但主要采取的是冷处理办法,故也不能作为抗战的开端。只有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由此开始了全面侵华的不法。可见,该事件与此后的全面抗战存在一个明显的承续关系,自然应该作为抗战的开端。

(二)从具体斗争形式来看,九一八事变尽管并未引起国民政府与日本的全面战争,反而使其采取不抵抗政策并放弃整个东北,日本关东军轻易占领广大东北地区,而卢沟桥事变则是南京国民政府彻底下定抗战决心的开端,看似以卢沟桥事变为抗战的开端较为合理,但实际上无形之中则存在抗战评价中的国民政府中心观。因为,尽管此时国民政府已经放弃东北,但东北的抗日武装斗争并未因此偃旗息鼓,原东北军的部分力量、民间武装以及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下的抗日斗争仍然在继续。特别是此后的东北抗日联军,更是东北地区打击日本侵略的重要力量。因此,这些抗日战争当然应该属于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影响与过程

1)1940年9月,英美达成协议,英国以西半球英国属地纽芬兰、百慕大等战略基地的租借权,换取美国50艘旧驱逐舰。1940年,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汀后,英美联系进一步加强。

2)《租借法案》

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援助的重要法案。法国的迅速沦亡,使得美国感到深重的威胁。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授权总统向他认为其防务对美国国防至关重要的任何国家出售、交换、租借等方法处理任何国防物资。《祖借法案》的实施,实质上使美国由中立国变成非交战国。

3)1941年,美英两国制定了“ABC—I计划”确定了以欧洲作为两国主要战场以及“先欧后亚”的战略。

4)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立即支持苏联,苏英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苏英关于对德作战中联合行动协定》,双方保证在战争中互相援助和支持,绝不单独对德停战或媾和,美国也开始与苏联接触。

5)《大西洋宪章》

1941年美英两国政府首脑于大西洋美国军舰上发表的宣言。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大西洋上会晤后发表。主要内容是: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反对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变更;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公海航行自由;放弃使用武力。该宣言对促进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并成为以后联合国宪章的基础。

6)1941年,苏、美、英三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谈,签订了战时第一个三国协定—《莫斯科议定书》。该协定实际上确认了战时三国同盟关系。

7)《联合国家宣言》

1942年由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联合发表的文告。1942年1月1日,苏、中、美、英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言规定:签字国政府保证运用全部军事、经济资源,打败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并保证相互合作,而不单独与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至此,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建立起来。

全方位权威辅导,考研复试效率高

面授一对一
在线一对一
魔鬼集训营
咨询课程 预约登记

以效果为导向    以录取为目标

填写信息获取考研一对一试听名额
姓名:
电话:
报考学校及专业:
北清考研定制 985考研定制 211考研定制 学硕考研定制 专硕考研定制 北京考研私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