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由新祥旭考研周老师对2024年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与国际传播方向专业考研进行解析。主要有以下板块:学院及专业简介、招生人数、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分数线、备考经验等几大方面。
一、简介
学院简介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于2014年。早在198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就在英语系开设了国际新闻专业方向,是改革开放以后首批开办国际新闻传播学科的高校之一。2001年,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正式成立;2009年,国际新闻本科专业被批准为教育部特色专业;2013年教育部批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北外——博尔顿全媒体国际新闻硕士教育项目”;2014年,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从英语学院独立出来;2019年,学院“新闻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双万计划)。学院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宗旨,以北京外国语大学雄厚的多语种教学优势为依托,以复语型、复合型、全媒体新闻实务教学为特色,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熟悉我国国情,通晓国际新闻传播规则的多语种、复合型、全媒体、跨文化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原香港《南华早报》总编辑王向伟、现任《中国日报》香港版副总编辑邹汉儒、现任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高岸明,原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杨澜、许戈辉等都是北外培养出来的优秀新闻人才。
专业简介
翻译产生于语际,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手段。在新媒体时代,翻译与国际传播之间的关联更加紧密。提高翻译质量,与讲好中国故事,加强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塑造国家形象和提升国际话语权等都密不可分。北京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翻译与国际传播”方向是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联合培养项目,整合两个学院优势课程,以北外的多语种、多文化丰富资源为依托,走“特色化”发展道路,为国家培养既擅长讲中国故事,又具有扎实的翻译功底、跨文化沟通与传播能力,既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又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的复合型、复语型国际传播人才。翻译与国际传播方向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的国际传播专业人才。与高级翻译学院合作,培养既擅长讲中国故事,具有跨文化沟通与传播能力,也能承担媒体机构、国际组织、政府部门、跨国公司、企事业单位所需的翻译、外事服务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队伍建设
学院拥有一支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由专职教师、外国专家和业界记者组成。目前,全院专任教师全部获得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博士学位。有海外访学或留学经历的教师15人,占教师总数的65%。学院用英语开设的专业课程占课程总量的60%以上,在全校非外语专业中位列第一。学院师资队伍拥有丰富教学经验,教学态度严谨认真,教学效果良好。
学院师资队伍中,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人,中国广播电视百优理论人才1人。还聘有外国专家4人,包括长期外国专家2名,国家外国专家局“教科文卫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中外管理合作”项目的2人。
学院建立了系统性的博士、硕士和本科培养体系。在研究生培养层次,新闻传播学硕士点下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专业,其中,新闻学专业下设国际新闻传播(简称“国传班”)和国际新闻两个方向,传播学专业下设国际传播方向;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于2019年招生;国际传播博士点下设跨文化传播、全媒体国际新闻、全球传播史论、战略传播、中外戏剧传播比较研究等专业方向。
学院的“新闻学——国际新闻传播硕士”(“国传班”)项目积极与国家相关部委、国际组织建立共联共建的培养、输送机制,积极为学生搭建国内、国际实习、就业绿色通道,是中宣部、教育部国际新闻传播硕士培养重要项目之一。
学院与英国博尔顿大学合办的全媒体国际新闻硕士项目是国内首家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类教育硕士项目,迄今已经招收7届学生。该项目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得到用人单位广泛认可。
学科建设
自2014年建院至今,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先后获批省部级以上项目1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项。目前在研项目27项,其中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2项、教育部和北京市项目2项,其他纵向项目20项,横向项目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文章30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论文40篇、CSSCI扩展版期刊论文14篇、SCI期刊论文1篇、ISSHP期刊论文1篇,出版专著35本,被省部级以上党政机关采纳的咨询报告多篇。近两年来,学院连续获得北外优秀科研集体一、二等奖,获得科研优秀人物奖2人次。
自2016年以来,学院作为协办单位参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的《国际传播》杂志编辑工作,重点负责“国际时局”和“传播动态”两个栏目的约稿、编辑、审稿,同时参与其他栏目的约稿、翻译、校对等工作,该刊为学院教师发展搭建了学术成果的交流平台,几乎每期杂志都有学院教师的科研文章刊发。学院联合央视出版《全球传播生态蓝皮书》。2018年第一本出版即冲入400多种蓝皮书中的第15名,50多种传媒类蓝皮书中的第三名;由央视国际视频通讯社总裁和姜飞主编的《全球传播生态蓝皮书:全球传播生态发展报告(2019)》在“第三届CGTN全球媒体峰会暨第九届CCTV+全球视频媒体论坛”上发布,该书在大传播框架下从生态学视角透视全球传播的产业、政策、技术与理论的现状和趋势,并探讨、呈现彼此休戚相关的联动态势。
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去向:
从现实主义和物质需要层面考虑,国际传播人才一般能够进入大型的国营媒体、国家部委以及新媒体公司。而不论是进入公务员、国企队伍,还是进入新媒体领域,国传人才未来的职业选择既多元又优质。
二、专业目录
招生年份:2023年
拟招生人数:7
考试科目:
① 101 政治
② 外国语(201英语(一)、202俄语、203日语、241法语、242德语、243西班牙语,选一)
③ 334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④ 440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三、推荐参考书目
1、方汉奇编:《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陈力丹编:《世界新闻传播史》(第3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3、彭兰编:《网络传播概论》(第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陈绚编:《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教程》(第1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董璐编:《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6、李韧编:《国际新闻报道双语教程》(第1版),法律出版社
四、2022年复试分数线
总分:367 招生计划人数:7
五、2022报考录取数据
复试人数:11 拟录取:11 初试最高分:412 初试最低分:368
六、2022年拟录取名单
七、备考建议
择校与专业确定
1.学校区位
北外地处北京市海淀区,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大学。由于本人常年生活在北京,故而更倾向于考研选择在北京的大学。对于很多家在外地的同学来说,如果未来的职业规划是在北京发展,受惠于学校提供的在京实习机会和人脉建立,那么考取北京的高校则为更合理的选择。
2.专业选择
从理想主义和家国情怀的层面上讲,我们国家的国际形象受到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极力抹黑,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人权保护、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我们有能力为祖国发声,让世界上更多人团结在我们身边,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那么我们的事业不仅仅为祖国作出了贡献,更是为世界的和平发展贡献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不得不说,国际传播,特别是中国的国际传播事业,是艰辛而恢弘的伟大事业。
从现实主义和物质需要层面考虑,国际传播人才一般能够进入大型的国营媒体、国家部委以及新媒体公司。而不论是进入公务员、国企队伍,还是进入新媒体领域,国传人才未来的职业选择既多元又优质。
3.个人择校偏好
本人本科读的也是语言学校,而泛于语言学习的高校生中最深刻的认识即:北外为语言学习者的最优去处。虽凡事都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我亦不能免于存在此等观念。对于未来选择考研学校的同学来说,还是应该综合考虑所有潜在的优质考研院校,最终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院校选择,而绝不应随波逐流。
北京外国语大学新传专硕考研情况分析
1.学校专业情况
截至目前,北外的新闻传播学总体的“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为C+。这也就意味着从新传来看,北外的排名大概在全国高校中属于40%-50%的水准。但是考虑到北外开设国际传播学院的时间不长(不到五年),加之北外之所以开设国际传播学院是因为国家根据世界局势变化做出的重大学科建设调整,故而从形势上看,北外的国际传播专业水平必然会随着专业实践经验的积累、国家的大力扶持变得越来越优秀。
抛开新闻传播学,本人选择的翻译与国际传播方向包含北外A+级学科的英汉翻译。根据北外国新的教学安排,翻译与国传的学生采取双导师制度,那么上岸的学生就有着和全国最优秀的翻译老师学习翻译、接受指导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可以说千金难求。
2.报录情况
时至今年,翻译与国际传播方向才别列为专硕,此前该专业尚在学硕部分,故之前的数据无太大参考价值。从今年的上岸情况来看,翻译与国传方向通过复试线(368)的10人均被录取,也可见行业缺乏相关人才。
3.考试难度
翻译与国传的初试和复试均与普通新传学生考试形式略有不同,考试普遍存在对英语综合掌握水平的考察,但总体难度不大。
一方面,在初试的334新闻与传播基础和440新闻与传播综合的两项考试中,部分题目要求用英语作答,这要求考生至少应掌握一部分新传的英文表达和最基础的英语写作能力。在复试中会考察考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和短时间翻译水平。毫无疑问的是,对于北外的考官而言,流利和标准的英语是绝对的加分项。
另一方面,不论是初试还是复试,北外的考试基本不会为难考生,相反,其考察的内容非常基础,并不会考极具综合性的题目。初试两科专业考试都考到了名词解释,可见学校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强调。复试考察较为灵活,提问一般根据自我介绍进行,因此个人色彩较重,后面我会专门介绍,此处不予详述。
初试复习
学科备考策略
1.1 政治
从文科生的角度来谈,政治是需要有框架的记忆和学习的一门学科。我认为,大部分文科的备考战策略都可以按照“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过程进行,即:将散碎知识点整合为统一框架,再通过框架建立细节间的逻辑关联,用以加快复习背诵速度。《大学》曰:“物有本末,时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简单来说,政治复习是需要有着重地学一些东西,背一些东西。而选择背和学的依据,在于此知识点是否为时新的政治观点或极为重要的政治论述。肖秀荣的政治备考材料可以很详细地指出备考的一些高频知识点,建议主要跟着肖秀荣的高频知识总结(精讲精练)进行复习。如果书上有想不清楚的知识点、看不懂的名词,可以去看徐涛的网课,其对大多数知识的讲解可谓细致入微。
当然,练习是不可或缺的。1000题是要做的,而做选择题是必要的。大题不一定要做,但是可以看看答题的思路框架。后期的肖八、肖四则为重中之重,选择题必须要反复地做,形成知识网络,大题需要认真地背诵参考答案,对于自身做题思路的提高很有益处。考前可以多翻看之前的错题、小的知识手册并背背大题,保持冷静即可。需注意的是,政治一般不会拉太大分,稳住心态是最重要的。
1.2 英语
英一的难度较英语二更大,即便对自身英语水平有一定自信,也不建议裸考。
作为语言专业的学生,对同学们复习英语最大的建议就是“细水长流”。英语是一种表达和思维方式的惯性的产物,单凭短时间的突击没法产生质变的效果。故而,英语的学习应当贯穿在整个考研备考期当中。我的方法是:利用散碎时间背单词,每周定时做一套完整的客观题练习。最重要的是要认认真真地分析做过的题和文章,尤其是自己做错的题。作文大部分人都写不好,作为高考英语作文接近于满分的考生,我的建议是“大道至简”,在记忆一些地道表达的基础上用简单句阐述自己的观点,清清楚楚地表达自己的意图才是正道。
考前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同学不建议再碰真题,虽然常练常新,但是在考试前如果大面积地出错会击破一些人的心理防线,导致考前过于紧张、手忙脚乱,最后失常发挥。因此,考前同学们需要做的就是看看自己之前整理的好词好句、真题中的错题,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形成肌肉记忆上,这也有利于提高自信心。
1.3 专业
北外一共需要四本书:《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第二版)、《新闻学概论》李良荣著(第七版)、《网络传播概论》彭兰著(第四版)以及《国际新闻报道双语教程》李韧主编,排名分先后,主次为由重到轻。初试考两类知识,一方面是基础,另一方面是新闻实务。上述书籍中前三个要像政治那样形成很完整的思维导图和框架,尤其是前两个对于基础的形成非常重要。备考期间不要怕知识多、背不过来,形成总体框架后慢慢地把知识填入框架,用讲课的方式给自己讲一遍知识点(费曼学习法)更有助于知识深化。
可以根据知识点进行专题梳理,整理知识点、答题素材、论文重点、相关真题、理论与实践案例等内容,在做完这些工作后开始背诵专题笔记,同时进行简答题和论述题的练习。可以找新祥旭学长学姐做批改,在练习与修改后形成自己的答题模板。
由于专业课繁多,一定要多抽出时间在考前反复背诵基础知识,这样能保证上考场完全不慌。
复试准备
疫情后复试为线上模式,在面试时主要考察专业知识、综合素质以及英语能力。当然,英语是重中之重,要通过大声朗诵多多练习口语,保证交流的流畅程度。自我介绍是复试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找一些本专业的学长学姐们改改自我介绍,突出自己的优点和特别之处,让导师可以注意到你。从策略层面上讲,既然导师根据自我介绍提问,那么可以根据自我介绍的内容发散一些可能会问及的问题和相关热点评论,扩充自身的面试问题储备。
当然,准备复试期间模拟面试十分重要,不管是找同学还是学长学姐,一定要进行几次模拟面试,以此来考察自己在专业知识或者面试表达方面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虽然有“刻舟求剑”的意味,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今年专业过线的同学全部被录取,也就是说翻译与国传方向的复试乃至于北外的淘汰率暂时不会过高,故而复试前不需过度紧张导致失常发挥。
结尾寄语
可以说,由于疫情和全球经济下行的情势,越来越多的人会去选择考研来观望形势,未来考研学生的对手只会变多、不会变少。这样严峻的形式,让人心越来越浮躁、人与人越来越内卷,大家都不希望被淘汰,又想走些异乎于常人的捷径。
其实,人世间的捷径不多,也不全是好的,而我理解的最高效的所谓“捷径”就是明白自己要干什么。我认为考研不应是只考一个学历、一个身份,而是要考一个未来、一个方向。习总书记说过,“青年要立大志”,“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彰显自己的价值”,而明确自身的职业方向和未来的人生价值,远比一次考研成功、走了一次异于常人的捷径要来得有意义。我不愿给未来的学弟学妹灌所谓的“心灵鸡汤”,亦没法提供什么轻轻松松考上研的顶级策略,我能说的就只有实话:考研很难、很苦、很孤独,也没什么特别的捷径,但既决定考研、决定为自己的未来奋斗,那么也请以最大的诚意和热情准备这场考试,不负时光,亦不负自己。
(本文章来源新祥旭考研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