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祥旭考研官网欢迎您!

预约报名

【新祥旭考研】2017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新祥旭考研】 / 2016-12-20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本章复习重点:

 

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三、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四、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一、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认识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与旧认识论(主要指唯心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反映论是唯 物主义的认识论。它主张,认识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自觉地把反映论原则作为自己认识论的前提。先验论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主张认识先于客观事物而存在,先于实践经验而存在。认识论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另一条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2)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的可知论,反对一切不可知论,并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可知性问题上的局限性。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实践。

 

3) 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主张认识本质上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旧唯物主义离开实践来 考察反映过程,主张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的摹写和机械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机械性、直观性,把反映论发展为能动的反映论。

 

典型试题分析

 

一、多项选择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哲学认识论的区别在于A.是否坚持反映论

 

B.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发展过程

 

C.是否主张能动的反映论

 

D.是否坚持科学的实践观

 

E.是否承认唯物辩证法

 

2、认识发生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的关系。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物质条件、工具手段,实践锻炼和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认识的本质。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1) 认识本质上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反映是认识的基本特性。认识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第二,主体对客体的 反映是能动的过程。反映不是一种对客观对象照镜子式的直接映照或机械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摹写,也不是一次性就完成的认识,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感知,是 在观念上对客体的改造和能动再现,是由现象到本质、由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为深刻的本质的不断深化的过程。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要 识别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在认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前者夸大主体的能动性,后者抹煞主体的能动性)。

 

2) 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创造性是人类认识的又一基本特性。认识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认识或反映中 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主体创造性地再现客体。如人们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运用抽象的概念、符号、公式、图形来反映客观对象。第 二,人们不仅能反映客观对象的当前状况,而且还可以突破一定的时空界限来追溯历史、预测未来。第三、人们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的实然状态,而且能反映客观事 物的应然状态。如人们根据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结合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在观念中构想出客观事物应当具有的性质、状态和功能,构筑理想世界。

 

反映的创造 性与信息、选择、重构是联系在一起的。反映的过程就是主体以特定的方式对客体的信息进行能动的选择、重构的过程。信息是同世界的物质过程、能量过程紧密联 系在一起的普遍现象,它是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通过相互联系而实现或保留的某一事物形态、结构、属性和含义的表征。(也有人把信息定义为物质世界相互联系的 一种特殊方式,是一事物的状态或特性在另一事物中引起一种同构的对应。)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主要表现在:首先,主体以感觉器官为门户的神经生理系统所决 定的选择。人的感觉器官是一个信息过滤器。人的感官在选择能力上虽然受一定的限制,但人可以利用认识工具来扩大自己的选择能力和范围。其次,在通过感觉选 择信息的基础上,人的思维活动还要对信息进行自觉的能动的选择。如对丰富的但又是表面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即筛选、择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等等。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离不开重构。主体不仅要对来自客体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变换,而且要按照正确反映客体的要求把这些信息在大脑中重新组合成为观念的体系。

 

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建构都是能动反映过程的内在环节。不能把反映与选择、重构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

 

4、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即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但这并不否认认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 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当错误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5、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知与行的关系就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包含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提出行先于知,由行而致知,行是知的基础,行高于知等见解,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同时他们还认为知行相资以为用,肯定了知对行起指导作用。唯心主义观点认为离行以为知尊知而贱行,颠倒了知与行的关系。中国传统哲学在知行观上的共同的局限性是未能正确揭示实践的本质特征,即使是旧唯物主义也未科学地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中的合理因素对于我们思考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具有积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二、认识的发展过程

 

1、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认识过程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列宁把它概括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过程。(参见《列宁全集》第55卷,142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感官与客观事物的接触而获得的对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则是人 们在感性经验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加工而获得的对事物本质或内在联系的认识。它们二者在性质、内容、形式和特点等方面都不同,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 和相互渗透。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如果割裂了二者的联系,就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理性认识并 不是认识过程的完结,它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和指导实践。

 

2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过程存在两次飞跃。首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实现这一飞跃必须掌握系统而又真实的感性材料,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思维加工。其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它坚持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两次飞跃并不是认识的结束。这种飞跃需要不断反复。这样才能使认识不断发展、不断深化、不断升华。实践,认识,再实践,在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认识运动的全过程和总规律。

 

3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理性因素是认识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并在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知性的意识,包括人的理智、思维和逻辑等因素。理性因素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人们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非理性因素 在认识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作用。狭义的非理性因素是指非理智、非认知的精神因素,包括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因素,它们不属于认识能力,而是作为一种精 神力量渗透到主体的认识活动中。广义的非理性因素还包括不能被逻辑思维的概念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如幻想、想象、猜测、顿悟、直觉、灵感等意识因素,这 些因素则属于人的认识能力。情感、意志等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启动与停止、对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在认识过程中,非理性因素和理 性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对认识的发展和飞跃起重要作用。非理性因素既可以起积极作用,也可以起消极作用。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不能脱离人的理性因 素。人就其主导方面来说是理性的,而人的非理性因素能够并且应该受到理性因素的支配或制约。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应当在正确的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发挥非理性 因素的积极作用,反对非理性主义片面夸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贬低甚至否认理性的作用的错误倾向。

 

4  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主观和客 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贯穿于整个认识过程中。认识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克服它们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方面,我们的主观认识要和认识 对象的具体情况相一致;另一方面,主观认识要和不断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相适应,使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在每一认识阶段上都能达到统一。只有这样,才能避 免在认识上犯和右的错误。

 

5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创新是对旧 事物、旧观念的突破。理论创新包括理论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创新。理论创新是认识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它必须以实践的发展为动力,以客观事物发展的 规律为依据。实践创新包括实践理念、实践内容、实践方式或手段等方面的创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典型试题分析

 

一、多项选择题:

 

1、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A.人的感觉受理性支配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E.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命题分析: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全方位权威辅导,考研复试效率高

面授一对一
在线一对一
魔鬼集训营
咨询课程 预约登记

以效果为导向    以录取为目标

填写信息获取考研一对一试听名额
姓名:
电话:
报考学校及专业:
北清考研定制 985考研定制 211考研定制 学硕考研定制 专硕考研定制 北京考研私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