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真空论: 《不真空论》为僧肇对般若性空学各家“众论竞作,而性莫同矣”而作。理论主旨为“即万物之自虚,不假虚而虚物矣”。僧肇以不偏不二、不取不舍为理路,当下 而论,即色而谈空,即色而显空;即色即空,色空不二。僧肇曰:“物从因缘故不有,”“待缘而后有者,故知有非真有”;“万物非真,假号久矣,”“以名求 实,物无当名之实”,从上两方面讲,物为不真,不真即空。但是,“万物若无,则不应起,起则非无,以明缘起,故不无也。”“欲言其有,有不自生;欲言其 无,缘会即形。”故谈真则说空,导俗则存有,取不真空之中道义。
般若无知 论:般若是佛教所讲的对宇宙人生最实在最正确的认知能力,是成佛之后所具有的最高智慧。般若作为永恒之绝对存在,是无相而非有相。僧肇认为,般若无相并非 空无,而是不住一切相又不离一切相的“殊胜相”。般若之无相,乃般若无知、无见的前提。“真智观真谛,未尝取所知。”真谛为空,般若为真智,自然无所知无 所见。无相为体,无知无见为用。知与不知,乃相对概念,“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只有无知之般若,才能“照彼无相之真谛,”故“不知之知,乃曰一切 知。”般若智慧乃从直观体验中产生,以观照的方式把握世界,而非知识的分析的途径。“夫所知非所知,所知生于知。所知既生知,知亦生所知,所知既相生,相 生即缘法。缘法故非真,非真故非真谛也。”唯般若之无知无见,才能超越一切之相对,无又分别,无有执着,而洞照一切,不遗一物。
涅槃佛性 说:道生认为“万法虽异,一如是同。”一如、真如等乃不同场合对于实相之不同称呼,如于万法处为实相,对佛来说称法身,对众生而言即是佛性,理无二致,以 此出发,道生提出一切终生皆有佛性、皆得成佛的观点。道生认为,对于诸法实相义,须由般若智慧体认证知,而一旦证得自然法性,即为佛矣。法遍一切,所以一 切众生皆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迷者众生,悟即是佛。悟就是悟到自己所具有的佛性。即使是一阐提也有佛性,也能成佛。
佛性即我:道生认为众生本性与佛无二无别,所以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成佛当然是众生本分中事,佛在众生中求。道生认为,众生之生生死死是假我的表现,恒常不变的佛性才是“真我”,假我要破,真我要立,去假而存真。真我即佛性,佛性即真我。
二谛:佛教 用语,指俗谛(又称“世谛”、“世俗谛”)和真谛(又称“胜义谛”、“第一义谛”)。谛,指真实不虚之理,二谛,指两种真理。小乘有部把认为凡是复合的、 可分解的对象为真实存在的认识,称为世俗谛,把认为单一的、不可分解的对象为真实存在的认识,称为胜义谛。(《俱舍论》)中观学派把不知缘起性空,以为世 界是真实不虚的的世俗理解称为俗谛,把懂得一切事物皆空、无自性,以此为真实的理解为真谛。(《中论?观四谛品》)小乘经部和瑜伽行派等均把世俗的认识活 动和对对象的理解称为世俗谛,把佛教智慧及其对对象的理解称为胜义谛。(《显扬圣教论》)二谛虽有俗圣之分,但均为佛教缺一不可的的真理。将此二谛联系起 来观察现象,被称为中观、中道,为大乘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唯识宗:中 国佛教宗派之一,因主张万法唯识,故名。唐玄奘及其弟子窥基(慈恩大师)创立,亦名慈恩宗或法相宗,代表经典为《成唯识论》。主张外境非有,内识非无的唯 识无境理论;把思想认识的转变即“转依”,看成是由迷而悟,由染而净的修习目的;用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的三自性说概括全部学说;同时介绍和运 用佛教逻辑因明学。坚持五种姓或五乘种姓说,认为“无姓有情”者不能成佛。
万法唯识: 亦称一切唯识。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唯识宗的主要教义之一。唯识宗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万物,都非独立存在,而是由“识”变现出来。离心识外,世界 上没有任何独立存在的客体。《成唯识论》卷一:“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由识变出见分和相分,亦即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才有宇宙间一切万 物。故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阿赖耶识:亦译为阿梨耶识、赖耶识等,意译为藏识、无没识等,佛教瑜伽行派和法相宗所立心法八识中的第八识。有多种含义,《成唯识论》将之归结为三相:1.因相,即“能藏”。为此识包藏了能产生世界一切事物的种子,是万物之因,又称“一切种子识”。2.果相,即“所藏”。谓此识能按前世善恶行为引生后世相应报应,受熏而为种子所藏,又称“异熟识”。3.自相,即阿赖耶识自体包含因果而相,有能藏、所藏、执藏(被第七识执为自我)三义,故又称“藏识”。法相宗认为此识是物质世界和自身的本源,也是轮回果报的精神主体和由世间证得涅槃的依据。
三性:即三 自性,亦名三自相,三相。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印度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佛教法相宗的中心理论之一。据《成唯识论》卷八解释:遍计所执性,指 人们视一切事物为各有自性差别的客观实在的世俗认识,是妄认的实有;依他起性,指依因缘而生的一切现象,体性本无;圆成实性,指在依他起性上,远离遍计所 执性的谬误,由此显出的真如实性。由此三性,即可成立唯识无境。意即:“依他起”是以心识为因缘而派生的现象界,对此现象界加以分别,认为客观实有,则名 “遍计所执性”;排除客观实有的观念,体认一切唯有识性,则契合真如,名圆成实性。
法界缘起:佛教华严宗基本教义之一。有两种含义:1.法界作为整个宇宙现象的全体。认为宇宙各个具体事物都不是独立而有的,而是相互为缘而生起的。2.法界即一真法界,与真如、实相等同义。认为它是宇宙万有的本体,宇宙万有都是从它派生的,所谓法界缘起,即是真如缘起。《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法界缘起,乃自在无穷。”“圆融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六相圆融: 亦称六相缘起,佛教华严宗基本教义之一。六相指总相和别相、同相和异相、成相和坏相。认为一切现象虽各有六个方面的自性,但都可以融合无间,故称。六相中 “总”“同”“成”三相指现象的全部或整体,“别”“异”“坏”三相指现象的部分或片段。在《金狮子章》还把总、同、成三相视同一般的概念,别异坏三相相 当个别的概念。故六相圆融的关系,也是全体与部分、一般与个别的圆融关系。全体由部分组成,部分的性质和作用则由全体所规定;一般通过个别得以表现,个别 的本质则由一般来决定。这种关系又被规定为“相即”、“相入”两种形式,并由此构成法界缘起。
天台宗:隋 唐佛教宗派之一,实际创始人为智,因其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又以《法华经》为主要的教义根据,故又称“法华宗”。智确立定(止)慧(观)双修原则,所著 《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法华文句》被奉为“天台三大部”。教义上主张一切事相都是法性真如的表现(诸法实相),并用一念三千、三谛圆融加以阐释。 修行上提倡一心三观,判教上主张五时八教,把《法华经》列为佛的最高最后说法。
一心三观(三谛圆融):即是说一心能观空假中三谛,智觊根据《中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名中道义”的所谓“三是偈”思想发挥而来。智 说: “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所生法,是谓假名假观也;若一切法即一法,我说即是空,空观也;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观。”一法一切法,指真如随缘形成一切 现象,皆不实在,故为假,观此即为假观;“一切法即一法”,指一切现象皆真如显现,无有自体,故为空,观此为空观;“非一非一切”,指同时包含有以上两个 方面即假即空,故为中道,观此为中道观。同时此三者圆融不分,举一即三,虽三而常一,是谓一心三观。
三谛圆融: 佛教天台宗基本教义之一。三谛指《中论》所说的三是偈中“空”“假”“中”三条所谓“真谛”。空谛,亦称真谛、无谛,指世界万有因缘和合而成,空无自性; 假谛,亦称俗谛、有谛,指万有空无自性,但有假相存在;中谛,亦称中道谛、第一义谛,指既看到现象空的一面,又看到假的一面,非空非假,即是中道。据《摩 诃止观》卷一下,此三谛“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不相妨碍”,“一念心起,即假,即空,即中”,此即谓之三谛圆融。
一念三千:一念即一念心,三千指三千世界,总括一切法之谓。智 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这是说,三千世界即一切现象皆存在于一念心中,这是因为三千同一性故,皆为同一真如本心之显现,所以说一念三千。
性具说:性具说为天台宗提出,性即是法性、真如,即认为一切诸法皆为真如法性之体所本具,因此他们提出众生本性即具一切善法和恶法,佛与众生本无根本差别,“即能修成,全是本具”。
禅宗:中国 佛教宗派之一,以禅定作为佛教全部修习而得名,又自称传佛心印,用参究方法彻见本有佛性为宗旨,亦称“佛心宗”。相传由菩提达摩(南朝宋末)创立,至五祖 弘忍而分成北宗神秀、南宗慧能,时称“南能北秀”。北宗主张“佛尘看净”的渐修,要求打坐息想,起坐束心,数传后即衰微。南宗代表作为《六祖坛经》,提倡 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故自称“顿门”。流行日广,影响及于宋明理学。
明心见性: 佛教禅宗基本思想之一。即以自心本有之般若智慧去觉知“自心真性”的一种内省修行方法。《坛经?般若品》:“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 本解脱。”主张“成佛作祖”或“求生净土”时“不执外修”,“不假外求”,只要悟了自信本性(即佛性),就能成佛。对后来的佛教和宋明理学有重要影响。
见性成佛: 佛教禅宗基本思想之一,主张通过般若智慧彻见自心佛性,以达到成佛目的的一种教义。《坛经?般若品》:“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 见性成佛道。”禅宗认为“佛性”和“智慧”都是人心所固有的,故不重读经、坐禅、礼佛、戒律等佛教休息形式,提倡“识自本心”。
无念为宗: 慧能说自己的教义是:“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顿悟成佛在修行方法上就是心不受外物诱惑,这就是无念,但无念不是百物不思,万念除尽,而是 说在与外物接触时,心不收到外境的任何影响,“不于境上生心”。这种方法,叫做无住。心不执着于任何外境,对任何事物都不留恋,外离一切相,所以这种方 法,又称为无相。凡夫和佛的区别就在一念之间,一念不着境,不着相,当下即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