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多发于儿童的一种常见肠道传染病,痢疾杆菌引起,累及结肠为主,夏秋季多见。
痢疾杆菌主要有四种类型:福氏菌、鲍氏菌及宋内氏菌、志贺氏菌,均产生内毒素。其中以志贺氏菌毒性最强,还可产生外毒素,但我国常见的是福氏菌。
1、病理变化:病变部位主要发生于大肠,尤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重。严重病例,回肠下段以后的肠段均受累。
2、类型
(1)急性细菌性痢疾:病变发生在肠道,过程可以总结如下:起初呈急性卡他性炎→假膜性炎→溃疡形成→愈合形成浅表瘢痕。卡他性炎症主要表现为粘液分泌亢进,粘膜充血及炎性细胞的浸润。假膜性炎粘膜表层坏死,以及大量纤维素渗出,渗出的纤维素与炎性细胞、细菌一起形成假膜。此为本病特征性病变,假膜首先出现于粘膜皱襞顶部,呈糠皮状,后期可融合成片。愈合期形成的浅表瘢痕一般不引起梗阻。
(2)慢性菌痢: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多从急性菌痢转变而来。其中福氏菌感染的患者转为慢性者较多。病变反复发作,溃疡底部可有肉芽组织和瘢痕形成,可造成肠腔狭窄。慢性患者常为传染源。
(3)中毒性菌痢:是细菌性痢疾最严重的类型。可引起中毒性休克。
特点:①多见于2~7岁儿童;②由毒力低的痢疾杆菌引起;③肠道病变轻;④起病急骤,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3、临床表现
毒血症可引起发热、头痛和乏力、白细胞增多。肠痉挛可有腹痛、腹泻症状。炎症刺激直肠壁,可有里急后重和排便频繁,大便初为粘液便,然后可转为粘液脓血便,偶尔排出假膜。严重者可有电解质紊乱或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