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考情况分析
1.招生目录
招生年份:2023年
招生专业:045300 汉语国际教育
研究方向:
00 (全日制)不区分研究方向
拟招生人数:10
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或203或244 英语一或日语或自命题德语
354汉语基础
445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复试要求及相关说明:
笔试科目:1.汉语基础知识;2.外语写作或翻译。
面试内容:1.就给定题目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与考官进行讨论;2.外语口试。
2. 复试分数线
2023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复试基本分数线为:外语、政治的单科成绩51分;专业课单科成绩77分;总分为350分。
2022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复试基本分数线为:外语、政治的单科成绩55分;专业课程单科成绩83分;总分为355分。
3.录取名单
序号 |
考生姓名 |
考生编号 |
拟录取专业 |
1 |
陈泓利 |
100073000000413 |
汉语国际教育 |
2 |
黄欣佳 |
100073000008044 |
汉语国际教育 |
3 |
刘洁 |
100073000008043 |
汉语国际教育 |
4 |
孟文欣 |
100073000008034 |
汉语国际教育 |
5 |
苗时雨 |
100073000000418 |
汉语国际教育 |
6 |
穆怡杉 |
100073000008048 |
汉语国际教育 |
7 |
王涵琳 |
100073000008052 |
汉语国际教育 |
8 |
吴昊哲 |
100073000000416 |
汉语国际教育 |
二、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354汉语基础
1、考试性质
汉语基础考试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由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制定考试大纲,教育部授权的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招生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汉语基础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的汉语语言学相关基础知识和汉语语言分析及运用能力。
2、评价目标
(1)要求考生具有较全面的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
(2)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汉语应用能力。
(3)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汉语语言分析能力。
3、考试内容
汉语基础考试由“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汉语语言分析”和“汉语应用能力”三部分组成。
(一)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
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语言学基础
2.汉语概况
3.现代汉语语音
4.现代汉语词汇
5.现代汉语语法
6.汉字
7.古代汉语
(二)汉语语言分析
汉语语言分析考试测试以下内容:
1.语音分析
2.词义分析
3.语法分析
(三)汉语应用能力
1. 思辨题
2. 写作
4、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满分及考查内容分数分配
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40分,汉语语言分析50分,汉语应用能力60分。
(四)试卷题型比例
1. 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 40分
判断正误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简答题4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古文今译1题,共10分
2. 汉语语言分析 50分
语音分析题(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等),共5分
词语辨析题,共20分
语法分析题(辨别词性、句子分析),共15分
病句修改题,共10分
3. 汉语应用能力60分
思辨题1题20分
材料作文或命题作文选其一,字数在1000字以上,40分。
5、参考书目
1.《现代汉语》2012(增订版)黄伯荣 廖序东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语言学纲要》2010(修订版)叶蜚声 徐通锵 北京大学出版社
3.《古代汉语》1999 王力 中华书局
445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能力考试由“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及语言教学”,“材料分析写作”三部分组成。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满分为150。
(一)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50分)
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 中国文化基础知识
2. 外国文化基础知识
3.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试卷题型及其分值
1. 填空题20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2. 判断题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3. 选择题20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二)教育及语言教学基础知识 (40分)
教育及语言教学基础知识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教育学基础
2.语言教学基础
试卷题型及其分值
1. 填空题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 简答题, 共30分。
(三)思辨题 (20分)
(四) 材料分析写作 (40分)
材料分析写作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 分析与实践能力
2. 论文写作能力
试卷题型
写作题为论说文。论说文的考试形式:基于文字材料的案例分析。
参考书目
1. 《中国文化要略》 2011 程裕祯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1999年出版, 2009 胡文仲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
3.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赵金铭主编 2013 商务印书馆
4. 《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 朱勇主编 2015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新祥旭全科定制化流程
1、整体流程:咨询课程—支付学费—签订协议—对接各科辅导老师(随报随学、全程辅导)—各科老师了解基础,制定计划—老师辅导—教务老师全程跟踪(1V1)。
2、全科一对一老师安排
公共课老师(政治、英语):机构专职老师,毕业于名校,长期从事于考研政治、英语课程。
专业课老师:对口目标院校专业高分有经验的学长学姐。
3、课程内容包含:
线上辅导:随报随学,定制化辅导,报名后即可开始学习,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备考时间,各科基础等合理分配课时。
线下答疑:课上、课后直接和学长学姐(各科老师)进行沟通、答疑,全程免费,不限次数。
考研资料:专业课历年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内部资料:专业课内部重难点讲义和常考的知识点笔记梳理及公共课的讲义。
其他资料:相关导师的期刊文章及发表论文、案例分析补充材料等。
教务老师全程一对一跟踪学生学习情况,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各科复习规划
1、基础阶段(3—6月)
这个阶段主要是打基础,先了解考试科目的情况,及考研院校专业老师的初步情况,再进行知识体系的梳理及构建。
专业课:主要是进行知识的梳理及框架的搭建。主要学习后进行吸收、理解。建议每2周上1次课,中间可根据吸收情况适当的增加。
英语:主要是对英语语法部分进行学习以及相关的练习。建议每2周上1次课。
2、强化阶段(7—10月)
这个阶段主要是知识巩固,在前期复习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需要进行背诵。
专业课:还是需要先把所有的教材进行梳理,由于内容较多,7月份可用于一轮的复习,但是还是尽可能在第一阶段完成一轮复习,8-9需要完善整体的知识体系,进行补充,可以按照考试的题型去补充完善笔记。开始进行1轮、2轮的背诵复习。每周上1次课。
英语:主要是进行专项的训练,主要以真题为主,先做早年的,将近几年的放在后期进行模拟测试。然后根据真题的完成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学生,并需要自己去总结、反思,进行消化。此阶段单词继续背诵(利用碎片化时间)。建议每1周1次课。
政治:从课本基础知识开始,结合《精讲精练》把所有的知识点过一遍且考生要理解,大部分的内容在高中或者大学时期有接触过,以理解为主。可结合教材课本完成配套习题,并回归课本中的重要知识点。建议每周上1次课。
这个阶段主要是强化阶段,专业需要进行3轮背诵。英语和政治也需要进行素材的积累及大题的背记。
专业课:以背诵为主,进行三轮、四轮的背记,同时开始进行历年真题的训练,分析真题,总结出题的规律,讲解答题的技巧。建议每周上1课,每次2-3课时。
英语:主要是完形填空、新题型等其他题型讲解和练习,翻译、写作方法论和思路练习,素材积累。建议每周上1次课。
政治:9-10月份,可每两周上1次课,配套相关的选择题、历年真题,总结出题和答题规律,充分了解考试的重难点与高频考点,在此过程中对自身薄弱点进行查漏补缺;针对上一阶段的学习,找一个比较好的辅助性复习资料,配合相关老师强化巩固,11月份可以开始进行主观题的背诵。
3、冲刺/模考阶段(11-12月)
这个阶段主要是进行冲刺,对整体知识开始查漏补缺,以及进行相关的模拟训练,以更好的去适应正式考试。(剩余课时)
专业课:进行模拟、讲解真题,答疑复盘、考试注意事项等后期归纳整理性内容。每周上1次课。
英语:套题练习、答疑复盘、考试注意事项等后期归纳整理性内容。建议每周上1次课。
政治:套题练习、答疑复盘、考试注意事项等后期归纳整理性内容。建议每周上1次课。
备注:这是参考模板,实际各科老师按照学生个人情况去进行规划。